整理人:刘登平
引言
在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腹地,坐落着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生态魅力的乡镇 —— 满月镇。作为开州区最北部的乡镇,其距开州城区 85 公里,东北与重庆城口县、四川宣汉县接壤,西南与大进镇、关面乡毗邻,幅员面积 149 平方公里,下辖 6 个村、1 个社区,共 33 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 4200 余户、约 1.2 万人。
满月镇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因 “王莽追刘秀” 的传说得名,是古代秦巴古道的重要节点,亦是渝川陕三地的边贸与物资集散地,素有 “一脚跨秦巴、一月照千峰” 之称。从秦巴古道的商贸重镇到如今的避暑康养胜地,两千余年的岁月沉淀,为其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重大事件、民俗文化、历史人物、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六大维度,系统梳理满月镇从古代至当代的人文历史风貌,揭示这座千年古镇在时代变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
一、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变迁
1.1 古代历史渊源
满月镇的历史根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依托秦巴古道的交通优势,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开州地处长江以北,扼守秦巴古道咽喉,其中位于雪宝山段的古道蜿蜒百余公里,留存的盐茶古道遗址与相关古迹,承载着众多历史传说。
受秦岭、大巴山阻隔,满月镇所在区域曾万山重叠、群峰纵横,后经秦、巴先民开山拓林,逐步形成秦巴古道。作为古道枢纽,满月镇马营村地理位置关键,东可通湖广、南达渝黔、西连四川、北接三秦,享有 “巴夔西土之喉衿,襄峡上流之唇齿” 的赞誉。
1.2 地名由来与传说
“满月” 地名的由来,当地流传两种主流说法,均承载着自然观察与历史记忆:
自然景观说:因境内 “满月槽” 得名,每逢农历十五,月光可洒满整个槽谷,古人以诗意视角将其命名为 “满月”,体现对自然现象的细致感知。
历史传说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追杀刘秀,刘秀逃至此处时,其妃阴丽华诞下一子,需在此坐月子满一个月后方能率部前行,“满月” 由此得名。与之相关的马扎营、狗儿坪、兵营坝、匪鸡寨等地名,均与刘秀屯兵的传说紧密关联。
据考证,公元前 25 年左右,刘秀逃亡至这片偏远山区,因阴丽华临盆无法前行,遂在当地百姓指引下,于道旁山巅空旷凹地屯兵,待孩子满月后继续赶路。后来刘秀登基为东汉光武帝,当年的屯兵处得名 “马扎营”,坐月子的山旮旯则称 “满月槽”,地名沿用至今。
1.3 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
清乾隆元年(1736 年),满月镇境域隶属于开州区东里老五甲;至清末,行政区划调整为四川东道州府开州区第二区。这一时期,满月镇凭借秦巴古道节点优势,商贸重镇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渝川陕三地物资流通的核心集散地之一。
1.4 民国时期的建制变化
民国时期,满月镇的行政区划开启现代化转型:
1930 年 3 月,万源县固军坝起义后,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第三支队长张鹏翥(又名戴重),率领百余人从城口咸宜乡翻山进入开县(今开州区)白泉、满月两乡活动,历时月余后返回宣汉、万源,为当地播下革命火种。
1940 年,满月正式设立 “满月乡”,标志着其从传统乡甲制度向现代行政区划体系转变。
1.5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1949 年后,满月乡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农村管理体制变革:
1949 年起,隶属于开州区温泉区管辖。
1954 年 7 月,行政区划拆分,原满月乡划分为满月、天水、杉园、马云 4 个乡,划归开州区大进区管辖,体现对基层政权建设的强化。
1958 年 4 月,受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4 个乡合并为满月乡;同年 9 月,满月乡改为 “满月公社”,集体化运动深刻改变农村基层组织形态。
1961 年 2 月,再次调整辖区范围,将和平、八面 2 个村划归关面乡,民丰、杉园 2 个村划归红园乡,仍隶属于大进区。
1983 年,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满月公社恢复 “满月乡” 建制。
2004 年,开展村级行政区划整合,保留 1 个社区,将原 11 个行政村调整为满月、甘泉、天子、双坪、马营、顶星 6 个行政村,村民小组从 111 个精简至 29 个,优化了基层治理架构。
1.6 撤乡设镇的历史转折
21 世纪后,满月乡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为行政区划升级奠定基础:
2019 年 5 月 20 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满月乡,设立满月镇,行政区域沿用原满月乡范围,镇政府驻月皓街 1 号(原满月乡政府驻地),标志着满月从传统农业乡镇向现代化小城镇跨越。
撤乡设镇的核心支撑包括:2024 年全镇经济总量达 4.12 亿元,增速 6.4%,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2.94 万元;2023 年 7 月开城高速雪宝山互通通车,使满月正式融入开州城区 “一小时” 通勤圈,交通瓶颈彻底打破。
二、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2.1 古代商贸繁荣与秦巴古道文化
古代满月镇的核心历史价值,集中体现在其作为秦巴古道节点的商贸功能上。雪宝山段的秦巴古道蜿蜒百余公里,留存的盐茶古道遗址见证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作为渝川陕边贸与物资集散地,满月镇不仅推动了盐、茶、中药材等商品的流通,更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当地民歌《天上满月》中 “秦巴古道远,云海雾茫茫” 的歌词,生动描绘了满月镇的历史风貌。依托古道优势,满月镇逐步形成 “天上满月康养福地” 的文化标签,为后世文旅发展埋下伏笔。
2.2 民国时期的革命活动
1930 年 3 月,革命火种传入满月镇: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第三支队长张鹏翥(戴重),率领百余人从城口咸宜乡进入开县白泉、满月两乡开展活动。尽管仅历时月余,但此次活动传播了革命思想,为当地后续革命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成为满月镇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
2.3 1960 年满月暴乱事件
1960 年 5 月 28 日至 31 日,满月公社(今满月镇)发生 “神兵反革命武装暴乱”,成为当时震惊全国的政治事件:
事件起因:1960 年 2 月,四川省宣汉县漆树乡无极道骨干分子刘志善,窜至满月乡马营村白厚于家中,以迷信活动为幌子,裹胁群众 “做会、发相、降谕”,秘密策划暴动。
事件经过:5 月 28 日,驻村干部徐友凡(供销社经理)在马营村召开干部会议时,刘志善突然发难,煽动暴徒殴打徐友凡致其死亡,并决定当晚提前起事。
事件后果:此次暴乱造成 405 名群众被欺骗参与,4 名国家干部遇害,18 支步枪、2 万余发子弹被抢走,26.5 万余公斤粮食、138 头毛猪及价值 2.8 万余元的分销店物资被劫,对当地政治稳定、生产秩序造成严重破坏。
事件处置:暴乱被镇压后,首恶分子刘志善、刘中寿、胡德三被依法判处极刑,陈焕章等 5 人被判死缓,21 人被判无期或有期徒刑,当地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2.4 改革开放后的基础设施建设
1979 年老双满路的修建,是满月镇改革开放初期突破交通瓶颈的关键事件,凝聚着当地群众的牺牲与奋斗:
建设背景:为改变大巴山腹地交通闭塞的困境,满月乡启动第一条对外公路 “老双满路” 建设。
事故经过:1979 年夏季,村民周德财与王永学、杨曾祥、周世发、陈立发、周云彪 5 人,在崖壁悬吊打孔施工时遭遇岩石坍塌,周德财侥幸逃生,其余 5 人不幸牺牲(年龄最大 57 岁、最小 27 岁)。
建设成果:牺牲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当地群众强忍悲痛复工,一年后老双满路顺利贯通。此后 40 余年,满月镇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先后建成双坪村 “悬崖天路”、通行大型车辆的新双满路及旅游专线满马路,彻底打通对外通道。
2.5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21 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满月镇迎来发展黄金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阶段:甘泉、天子、双坪 3 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出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5 年的 2691 元增至 10020 元,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乡村振兴阶段:以 “党建统领基层智治” 为核心,建成 “141” 基层智治平台;实施 “旅游 + 1122+N” 产业规划,壮大 “一药一薯”(中药材、马铃薯)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土鸡、中蜂、蓝莓、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成立镇集体经济管理有限公司,带动 6 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 600 万元,近 4000 户群众增收,形成 “旅为牵引、农为基础、农旅融合” 的发展模式。
2.6 2019 年撤乡设镇的历史性跨越
2019 年 5 月 20 日,满月乡撤乡设镇,是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核心背景:经济实力提升(2024 年 GDP4.12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 2.94 万元)与交通突破(开城高速雪宝山互通通车),为城镇化转型提供支撑。
历史意义:不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标志着满月镇从传统农业乡镇向以康养旅游、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小城镇转型,为后续发展拓展了空间。
三、民俗文化与传统节庆
3.1 满月山歌的艺术魅力
满月山歌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满月镇,是渝东北地区民歌的代表曲种,与唐代竹枝歌一脉相承,堪称古巴人竹枝歌的 “活体遗存”:
内容分类:涵盖劳动号子(抬工号子、穿山号子、薅草锣鼓)、生活歌谣(祝酒歌、哭嫁歌)、山歌号子(穿山调、雀儿调、螃蟹调)三大类,反映劳动场景与生活情感。
艺术特色:以方言演唱,唱腔高亢嘹亮、幽默诙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节奏强烈且旋律灵动,具有 “穿山越岭、此起彼伏” 的原生态特点,既承载群众喜怒哀乐,也传递传统伦理道德与对生活的热爱。
3.2 传统节庆活动
满月镇的节庆活动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形成多个文化品牌:
春节 “村晚”:以甘泉村为代表,自 2022 年起连续举办集体经济分红大会暨迎春联谊会,成为展示乡村发展成果、凝聚群众的重要平台。2025 年 1 月 21 日,甘泉村第三次活动吸引全镇关注,成为开州区知名 “村晚” IP。
重阳节敬老活动:以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为主题,开展文艺汇演(如《九月九的酒》《薅草锣鼓》)、套圈赢礼、夹球接力赛等互动活动,2024 年 10 月 12 日在新农村广场举办的活动,深受老年群体喜爱。
夏季避暑音乐节:2023 年 8 月 8 日,2023 开州雪宝山旅游消夏避暑音乐节暨满月山歌会在马营村开幕,期间推出两场山歌主题文艺汇演,成为夏季文旅核心活动。
秋季丰收节:2024 年举办 “大地欢歌 乡约满月” 全国四季 “村晚” 夏季示范展示活动,《稻花香里说丰年》讲述粮食安全与巴蜀粮仓建设,《幸福号子》展现满月山歌魅力,呈现丰收景象与村民幸福生活。
3.3 民间信仰与传说
满月镇的民间信仰融合自然崇拜与历史传说,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龙洞信仰:核心载体为马营村龙洞,洞口呈圆拱形(高约 10 米),上方横卧巨石,两侧露出部分形似 “龙须”,远观如巨龙卧于山涧。当地流传两大传说:一是 “蛇精成龙”,传说山中大蛇修炼百年,因老妇戏称 “精骨老龙”,返回山洞化身为蛟;二是 “龙王治水”,早年马营村(旧称 “龙潭坝”)因低洼易涝,龙王化身白胡子老人钻透岩石开洞排水,村民得以安居,洞顶 “龙纹” 为证。
锁口庙信仰:锁口庙位于锁口峡上游 300 米处,原建筑为 10 余平方米平地之上的小庙,是村民烧香祈福的场所,现虽已拆除,但岩石上留存的将军箭、神佛祭供痕迹仍清晰可见,周边流传刘秀与阴丽华的相关传说。
3.4 饮食文化特色
满月镇饮食文化随时代发展不断升级,从解决温饱到形成品牌:
传统饮食:历史上以 “三大坨”(玉米、红薯、马铃薯)为主食,民间歌谣 “有女要嫁出满月槽,好男莫到狗儿坪”“吃的是土豆玉米红苕,睡的是苞谷壳”,反映过去生活的艰苦。
现代发展:依托乡村旅游,打造 “满月山货” 区域公共品牌,涵盖天麻、土鸡、腊肉、蜂蜜等产品,年销售收入超 800 万元;建成 “天上满月” 腊肉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 1500 吨,使特色农产品成为 “网红伴手礼”。
3.5 传统建筑风格
满月镇传统建筑与历史遗迹,体现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
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多采用 “共墙修建、无缝连片” 模式,如六家坪片区有 19 栋此类房屋,居住 80 余人;典型建筑如杨后兵家房屋,地下 1 层、地上 4 层,1-3 层为水泥板结构,4 层为木板楼,屋顶覆青瓦,兼顾实用性与地域适应性。
历史遗迹:保安寨位于顶星村,海拔 1524 米,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由石块垒砌而成,呈城堡式布局,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势。寨前留存光绪十八年四月五日立的石碑,刻有修建者姓名,站在寨门可俯瞰周边全景,是研究清代地方防御建筑的重要实例。
四、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4.1 革命历史人物:张鹏翥(戴重)
张鹏翥是民国时期满月镇革命活动的核心推动者:1930 年 3 月,作为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第三支队长,他率领百余人从城口咸宜乡进入开县白泉、满月两乡,通过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活动,为当地播下革命火种。尽管活动仅持续月余,但为后续开州区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成为满月镇近代革命史的重要人物。
4.2 基建英烈:王永学等 5 人
1979 年修建老双满路时,5 位村民为突破交通瓶颈献出生命,他们是:
王永学(57 岁)、杨曾祥(49 岁)、周世发(49 岁)、陈立发(45 岁)、周云彪(27 岁)。
施工期间,5 人与周德财在崖壁悬吊打孔时遭遇岩石坍塌,不幸牺牲。目前,满月镇党建小院坝附近设有 5 人合墓,供群众缅怀;幸存者周德财(年逾七旬)的回忆,成为传承 “攻坚克难、甘于奉献” 精神的重要载体,5 位英烈的事迹被满月人民永久铭记。
4.3 当代企业家:张志杰
张志杰是满月镇甘泉村走出的优秀企业家,1981 年出生,其成长与反哺家乡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创业历程:早年因家乡贫困,高中辍学后赴南方打工,从五金厂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后自主创业,企业现跻身多家知名车企供应商行列,年营业额突破 4 亿元。
反哺家乡:始终心系故土,在甘泉村发展高山蔬菜产业遇阻时,出资租下数百亩土地转租给村集体;牵线西南大学专家实地考察,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4.4 文化名人:陈万
陈万是满月镇双坪村走出的著名音乐家,1978 年出生,现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教授、艺术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等职,有 “悬崖天路走出的歌唱家” 之称:
文化贡献:深耕满月山歌传承与创新,创作《满月山歌》,在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让满月山歌被更多人熟知;多次参与家乡文化活动,如 2023 年避暑音乐节,以艺术力量推广巴渝文化。
创作理念:坚持 “艺术源于生活”,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变化融入作品,使山歌既承载传统,又传递当代乡村的幸福喜悦。
4.5 非遗传承人:凌发轩
凌发轩是满月镇双坪村村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月山歌” 代表性传承人,有 “山歌王” 之称:
传承经历:自幼跟随父辈学唱山歌,50 余年坚持收集、整理满月山歌,系统钻研山歌的用词、韵律与演唱技巧,2016-2017 年登上 “星光大道”,演唱《感恩》《中华情》等山歌作品,扩大满月山歌影响力。
文化价值:亲历山歌内容从 “反映生活艰苦” 到 “传递幸福生活” 的转变,擅长通过 “薅草锣鼓” 等形式,展现山歌在劳动中的鼓劲作用,是满月山歌活态传承的核心人物。
4.6 教育工作者:徐小松
徐小松是满月镇马营村走出的优秀美术教师,1983 年出生,其职业生涯体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坚守:
任教经历:2002 年从开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满月镇中心小学担任唯一美术教师;2017 年调任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继续担任唯一美术教师,15 年扎根乡村教育一线。
精神内涵:作为从山村走出的教师,他以专业知识培养家乡下一代,用坚守诠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见证满月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
4.7 道德模范:何青琼
何青琼是满月镇满月村 2 组村民,1995 年出生,因十余年悉心照料无双手的伯父周世明,成为当地道德标杆:
照料背景:周世明 1970 年因意外失去双手,丧失谋生能力,曾多次想轻生,被家人劝阻后,由弟弟周世茂(何青琼父亲)照料;何青琼自幼耳濡目染,主动承担照料责任。
社会认可:2024 年 6 月被评为满月村道德模范,其事迹被纳入片区与村级 “道德红榜”,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彰显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五、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5.1 宗教建筑的历史沿革
满月镇宗教建筑以民间信仰场所为主,核心代表为锁口庙:该建筑位于锁口峡上游 300 米处,原为由 10 余平方米平地与周边岩石构成的小庙,是村民烧香祈福的核心场所,现虽已拆除,但岩石上留存的将军箭、神佛祭供痕迹,仍见证其历史地位。锁口庙周边流传刘秀与阴丽华的传说,进一步丰富了宗教建筑的文化内涵。
5.2 民间信仰的多元性
满月镇民间信仰呈现 “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历史传说融合” 的多元特点:
龙信仰:以马营村龙洞为载体,体现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洞既是自然景观,也是群众精神寄托,相关传说强化了信仰的文化黏性。
祖先崇拜:从区域内保存的家族墓群可见一斑,如开州区大德镇九岭村发现的 “湖广填川” 始祖萧宗嵋合葬墓(下葬于清嘉庆二十一年,距今 200 余年),反映移民群体对祖先的缅怀与祭祀传统。
自然崇拜:“满月槽” 地名的自然起源说,体现古人对月亮的特殊认知与崇拜;对山林、河流的敬畏,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形成 “天人共生” 的朴素理念。
5.3 宗教活动的社会影响
宗教活动对满月镇社会生活的影响兼具积极与消极两面:
积极影响:传统宗教活动(如锁口庙祈福、龙洞祭祀)为村民提供精神寄托,规范道德行为;相关节庆与仪式成为文化传承载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
消极影响:1960 年 “满月暴乱” 是典型案例,无极道骨干分子刘志善以迷信活动为幌子,裹胁群众参与反革命暴乱,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对当地政治稳定、生产秩序造成严重破坏,警示民间信仰需与法治社会相适应。
5.4 宗教文化的地域特色
满月镇宗教文化深度融合地域历史与自然环境,形成四大特色:
历史悠久:毗邻东汉时期的鸡鸣寺,表明宗教文化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与满月镇整体历史脉络相契合。
多元交融:佛教(鸡鸣寺)、道教元素(龙洞信仰)、民间信仰(锁口庙)共存,体现不同宗教文化的包容融合。
传说丰富:每处信仰场所均关联历史传说(如锁口庙关联刘秀传说、龙洞关联龙王传说),传说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自然结合:宗教场所多依山而建(如锁口庙),或依托自然景观(如龙洞),体现 “天人合一” 理念,与大巴山腹地的生态环境高度适配。
六、移民文化及其影响
6.1 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潮
满月镇的移民历史与四川地区 “湖广填四川” 浪潮同步,经历两次大规模移民,深刻改变人口结构与文化格局:
第一次移民:元末明初,明朝政府为恢复战后经济,组织湖广等地人口迁往四川,形成开州地区首次大规模外来移民,为当地农业开发与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第二次移民:明末清初,受战乱影响,四川人口锐减,清朝政府颁布政策鼓励移民,湖广、江西、福建等地人口大规模迁入,此次移民持续百年(始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规模远超首次。据咸丰年间《开县志》记载:“国朝顺治初,张献忠复入蜀,屠杀无算,靡有子遗,开县人民所存仅止数姓而已”,可见移民对开州山区人口结构的根本性重塑。
6.2 移民来源的多样性
满月镇移民来源呈现 “以湖广为主、多区域补充” 的特点,具体包括:
湖广移民:为核心来源,康熙皇帝颁布《招民填川诏》,以 “免费赠地、五年起征税、增丁不加赋” 为优惠条件,吸引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人口迁入,成为满月镇移民的主体。
江西移民:依托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链条,部分江西人直接或间接迁入开州,参与满月镇开发。
其他地区移民:福建、浙江等地少量移民迁入,形成多元化移民结构。
典型案例包括:萧宗嵋 1756 年从广西响应移民政策迁入四川,徒步耗时一年半;罗文方家族于清光绪年间(1875 年)迁入开邑老五甲天子城(今满月镇天水村),后裔现分布于满月镇、宣汉县三墩乡、城口县等地。
6.3 移民文化的地域特征
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在满月镇形成四大地域特征:
语言融合:移民方言与本土语言长期交融,形成兼具多地域元素的开州方言,如词汇、语调中保留湖广、江西方言痕迹,成为移民历史的 “活化石”。
建筑风格:移民带来的砖木结构、院落布局技术,与当地 “共墙修建、适应山地” 的需求结合,形成满月镇独特的传统民居风格,兼顾实用性与地域适应性。
饮食文化:移民带来的烹饪技艺(如腊肉制作、杂粮加工),与本土食材结合,形成以 “三大坨” 为基础、融合多地域口味的饮食体系,现代 “满月山货” 也延续了这一融合特点。
民俗传统:不同地区的节庆习俗、民歌元素融入满月镇民俗,如满月山歌中可寻见湖广民歌的旋律痕迹,春节 “村晚” 也融合了移民群体的团聚传统。
七、当代发展与文化传承
7.1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举措
新时代以来,满月镇以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为原则,构建文化保护体系:
文献整理:2024 年,开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满月镇人民政府联合社会力量,收集、整理满月山歌资料,出版《开州民歌・满月山歌集》,标志着满月山歌保护进入系统化阶段。
非遗认定:将开州民歌、满月山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建立 “传承人 + 基地” 保护模式,强化非遗活态传承。
设施建设:建成乡村大舞台、乡情陈列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活动提供场地;通过举办消夏避暑音乐节、满月山歌文艺汇演,搭建文化展示平台。
7.2 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满月镇依托 “生态 + 文化” 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成效显著:
旅游产业升级:启动马扎营市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建成雪宝山音乐营吧、甘泉小筑、趣野露营基地、“人合・月海” 避暑地产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5000 万元,康养旅游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产业融合布局:按照 “农业为基础,旅游为牵引” 的思路,建设 1000 亩高山蔬菜基地、1 万亩马铃薯基地、2000 吨高山腊肉加工基地、2 万亩高山中药材基地,实现 “农旅融合、以旅促农”。
品牌与项目引进:引进雪宝山居・音乐营吧、树瘾民宿、崖柏之村等文旅项目 155 个;围绕 “一药一薯” 产业,布局 22 家农产品初加工企业,3 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年产值达 2500 万元,建成 “印象甘泉” 瓶装水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
7.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满月镇在非遗保护方面形成 “传承人引领、活动带动、交流推广” 的模式:
传承人培养:依托市级传承人凌发轩,联合本土青年歌手蒋瑜、袁俊、陈文静等,通过表演《幸福号子》等作品,培养非遗传承梯队,扩大山歌影响力。
活动品牌化:2024 年承办全国四季 “村晚” 夏季示范展示活动,2023 年举办开州雪宝山旅游消夏避暑音乐节,吸引开州、北碚、酉阳等 5 个区县及重庆市级艺术团体参与,展示满月山歌与多地域非遗文化。
交流推广:通过赛事、演出等活动,将满月山歌推向更广阔平台,如凌发轩登 “星光大道”、陈万创作《满月山歌》,均提升了满月非遗的知名度。
7.4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满月镇在传统文化创新上,实现 “传统元素 + 现代载体” 的融合:
艺术创新:陈万等音乐人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满月山歌,创作反映乡村振兴的作品,使山歌既保留 “高亢悠扬” 的传统特色,又契合当代审美。
产业创新: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特色药膳民宿,打造 “种植 - 科研 - 加工 - 体验” 一体化药旅融合综合体;在马营村、甘泉村发展 5000 亩高山蔬菜、1 万亩马铃薯、1000 亩崖柏,形成 “大地景观 + 农产品供给” 双重价值,实现 “农旅互促”。
品牌创新:打造 “满月山货” 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电商、旅游渠道,将天麻、土鸡、腊肉等产品包装为 “网红伴手礼”,年销售收入超 800 万元,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营销的结合。
7.5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满月镇以 “区域协作、文化输出、学术合作” 为路径,扩大文化影响力:
区域文旅协作:加强与四川宣汉巴山大峡谷景区、城口亢谷景区的合作,整合避暑康养资源;建成马扎营水库、儿童乐园,发展度假民宿、康养地产,打造 “雪宝山马扎营避暑” 品牌,成为渝东北夏季避暑热点。
文化输出:通过陈万《满月山歌》创作、全国四季 “村晚” 承办,将满月文化推向全国;避暑音乐节、露营节等活动,吸引周边省市游客,提升文化辐射力。
学术合作:邀请西南大学专家实地考察,为产业发展、文化保护提供智力支持;与高校合作开展移民文化、非遗传承研究,深化文化内涵。
7.6 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
满月镇制定 “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产业兴镇” 的未来规划,目标明确:
总体定位: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食药原乡、碳中和新乡村,打造 “宜居宜业绿色生态家园、民宿风情小镇、康养度假胜地”,创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镇。
具体任务:加快雪宝山马扎营市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建成 “天上满月” 游客接待中心,规范发展 10 家露营基地;推动顶星村创建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强化 “天上满月、康养胜地” 品牌。
产业方向:巩固 “一药一薯” 主导产业,扩大中药材、高山蔬菜、特色养殖规模;提升文旅产业品质,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地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目标: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建设文化博物馆、满月山歌传承基地;培养青年传承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深度融合,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结语
满月镇,这座坐落于大巴山腹地的千年古镇,历经两千余年变迁,从秦巴古道的商贸枢纽,蜕变为如今的避暑康养胜地,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梳理其人文历史,可清晰看到四大核心脉络:
其一,历史底蕴深厚。从西汉 “王莽追刘秀” 传说、秦巴古道商贸繁荣,到明清移民潮、民国革命活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建攻坚、脱贫攻坚,满月镇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历史进程同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微观缩影。
其二,文化特色鲜明。满月山歌作为市级非遗,承载着巴渝民歌的精髓;龙洞信仰、锁口庙传说体现民间文化的独特性;传统砖木建筑、“三大坨” 饮食、多彩节庆,共同构成辨识度极高的地域文化景观。
其三,人物精神传承。从革命时期的张鹏翥,到基建英烈王永学等 5 人,再到当代企业家张志杰、文化名人陈万、非遗传承人凌发轩、道德模范何青琼,一代代满月人以 “坚守、奉献、创新” 的精神,为家乡发展注入动力。
其四,发展前景广阔。依托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满月镇正从传统农业乡镇向现代化康养小镇转型,撤乡设镇、高速通车、度假区创建等机遇,将推动其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千年古镇的故事仍在续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满月镇将继续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突破,让大巴山腹地的这颗 “人文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基层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