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旅资源丰富。10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创了人类发祥地;4300年前,帝尧定都陶寺,诞生了最初中国;1400年前,大唐名将尉迟敬德受封太平县,成就了千年名邑。襄汾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102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6项。悠悠历史、浩浩长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近年来,襄汾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将文旅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提出建设“一都一城一村”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和中华文明标识地、文旅融合标杆地、热点门户标志地“文旅三标”的目标任务,推动县域经济由传统工业驱动向文旅产业引领转变。尤其是去年,陶寺遗址博物馆开放运营,汾城古镇借助《黑神话:悟空》取景声名鹊起。襄汾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座都城,再现“最初中国”
“一都”就是尧的都城,陶寺遗址,分布面积约400万平方米,主体年代距今约4300—3900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正式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累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发现了多项全国之最。
第一个最: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陶寺观象台由13根夯柱组成,共有12道观测缝。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站在固定的观测点,观测日出方位,从东2号缝中看到太阳升起为冬至,从12号缝中看到太阳升起为夏至,从7号缝中看到太阳升起为春分、秋分。据考古研究,陶寺文化时期一年共有20个节令,是今天二十四节气的雏形,表明当时的陶寺君王已经能够制定历法、安排农耕、颁行天下。
第二个最: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文字。1984年,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残破的陶扁壶。陶扁壶上有两个用朱砂书写的符号,考古专家由此称它为“朱书扁壶”。其中一个形状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另一个字符则被释读为“邑”“昜”或“尧”字。朱书文字表明,早在陶寺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文字,比甲骨文出现还要早七八百年。
第三个最:中华民族最早的龙图腾。陶寺遗址考古共出土了四件龙盘。盘内均绘有一条蟠龙。蟠龙盘曲像一条蛇,它的鳞纹又像鳄鱼一样,嘴里都衔着一个枝穗儿。这条蟠龙,不仅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因出土于大型王墓中,更是国家与王权的象征,为探索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个最:最早的礼乐制度。陶寺大墓中出土了7大类29件古乐器,有石磬、鼍鼓、土鼓等。其中,石磬以及用鳄鱼皮蒙做鼓面的鼍鼓,是同类组合乐器中年代最早的。表明陶寺的统治者已经“以礼治国”,初步形成了礼制与礼乐文明。
第五个最:目前我国最早的宫城。陶寺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其拥有功能完备的都城。城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址内坐落着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宫城外围为外郭城,“宫城—郭城”内外双城制体现了卫君与卫民相结合的都城规划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双城制”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先生认为,“中国”之“中”始自陶寺,这正是“何以中国”的关键实证。精准管理时空并服务于王权与社会,是陶寺作为早期国家科技与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华文明经天纬地的肇端。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大致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古文化的交汇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
去年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受到央视、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今年五一,新修建的天文考古馆开馆运行,修复后的宫殿区、观象台首次面向公众开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了游客面前。
一座古城,再现太平名邑
“一城”就是汾城古镇。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被称为汾城,是“门神”尉迟敬德的封地。唐贞观七年,为歌颂贞观之治,取名“太平县”。
如今,汾城古镇依然原汁原味保存着40余座金代至清末的古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有: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35处国宝单位,整体建筑布局与规划仍保持着我国传统县级城市的典型特征,其严谨的轴线对称、功能分区和礼制空间体系,堪称中国古代县级城市的活态标本。
2006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去年以来,汾城古镇作为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电视剧《小巷人家》的取景地,一度冲上热搜,受到了游客热捧。
一座村落,构建人类进化长廊
“一村”就是丁村,是目前唯一被官方认证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同时拥有旧石器时代的丁村遗址和明清时期的丁村民宅,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丁村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发现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1953年)。遗址以“丁村人”化石闻名,填补了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0万﹣30万年)人类演化的空白,出土了早期智人牙齿、石器及28种哺乳动物化石。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民宅,是典型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筑群,现存40余座院落,多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布局严谨,雕刻精美,反映了晋商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的结合,被誉为"北方民居活化石"。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协同联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襄汾不仅有“一都一城一村”,还有3个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
想感受荷韵温泉与旅游度假的康养之旅,可在闲暇时光来荷花温泉,沉浸于泡汤赏景的惬意氛围;若钟情田园与美酒,不妨择日探访尧京酒庄,漫步3500亩葡园采摘鲜果,品鉴自酿美酒,在酒香与自然风光中邂逅诗与远方;若偏爱山水与人文,可寻一个晴好之日踏入龙澍峪景区,穿越30平方公里山水画卷,让身心在生态与文化的交织中得到滋养。周边还有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隰县小西天等诸多风景名胜区。
这里不仅有多个A级旅游景区联动,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千年古邑,非遗流芳。襄汾县一这片华夏文明
的沃土,孕育了璀璨的非遗瑰宝。在这里,太平绣球织就吉祥,五彩丝线传递千年祝福;北许锣鼓铿锵激越,奏响黄河岸边的豪迈乐章;天塔狮舞被誉为空中杂技,板凳叠起非遗灵动传奇;跑鼓车古代战车演变而来,村民拉车飞驰鼓声震天,被誉为速度与激情的活态传承。
目前,襄汾拥有国家级非遗5项、省级19项,160名传承人守护着这些活态遗产。我们以非遗研学、文化节庆为桥,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走进襄汾,触摸非遗,您将邂逅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