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通讯员 丁会云 刘宇丽
与湖北交界的临湘市,隐藏着一座龙窖山。这里被誉为瑶族人的早期“千家峒”。
2025全国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创新峰会近日在云南举行,临湘市龙窖山风景名胜区入选“中国绿水青山文旅典范景区”,成为全国文旅融合与生态发展的标杆案例之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千家峒”里的文明印记,从历史深处走来,惊艳世间!
龙窖山风光。宋鑫宝 摄
堆石里的惊人发现
秋日时节,记者从临湘市区下高速,一路北上进入龙窖山,只见山连着山,沟壑连着沟壑,静谧而幽深。
沿龙窖山龙溪进山,堆石遗址遍布山腰。那些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堆,散布在山林中,十分神秘。
堆石遗址对面的山腰上,一个叫朱楼坡的地方,有一条长约1500米的人工石洞,弯弯曲曲的小溪两边,用石块垒砌成墙,山洞顶部加盖巨大的青石板,石洞两边还有石屋、吊脚楼等遗迹,从中仍可窥见当年村落的热闹场景。
“20世纪90年代,有关龙窖山中藏有大量神秘石堆的说法逐渐流传开。”临湘市文史研究专家汪松贵告诉记者,他听闻此传说,便和好友深入这片森林一探究竟。在海拔千米之上的山腰,发现一片由石头垒砌起来的遗址。请来村民将山上的野草砍光,山坡上依次排列的20多间石头房屋慢慢显现,每间石屋面积约10平方米。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石屋只留下一些断垣残壁,依稀可以看出石门、石墙和石屋的基座,这里应该是一处古代的居住遗址。”汪松贵介绍,他们对个别堆石中的瓷片和下方的黏土取样检测,发现其年代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甚至更早,且土壤含磷量大大超出正常值。
汪松贵解释,堆石下方磷含量高,是墓葬的有力证据。这些堆石位于阳坡,朝向为东或东南方,符合部族祭拜之需。堆石之间,一些人为立起的石柱,可能是古人对生殖崇拜的表达。他判断,这些堆石是古代山地部落的墓葬群和祭祀区。
“这些堆石遗址很可能是某个神秘民族留下的,但我们并没有在这些石头上找到任何文字和符号。”汪松贵介绍,专家在北宋范致明所著《岳阳风土记》中找到蛛丝马迹。该书记载:“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禽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这是龙窖山有瑶人居住的最早文字记载。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目前,全球瑶族有约300万人口,其中国内有240万人,分布于桂、湘、粤、云、贵、赣等16个省份。早在炎黄时代,瑶、苗先民组成强大的蚩尤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受自然灾害和战争之苦,山高涧深、蜿蜒百里的龙窖山,成为瑶族的避难秘地和世外桃源。
随着发掘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遗迹被发现,包括原始山寨、聚落居址、大型屋场、祭祀遗址等52处文化遗存和500多个文物遗迹单位,是迄今我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以石构筑物为特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已消逝的石文化传统提供了仅存的、最原始的佐证。2013年,国务院公布“龙窖山堆石墓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沈家祠堂遗址。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摄
神秘图案见证民族融合
越往深处走,一个个“峒”展现眼前,越让人感觉神秘。
“峒”是指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千家峒”就是指生活着上千户人家的山间小平原或山间盆地,四周被崇山峻岭环抱。
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联湘鄂两省四县,蜿蜒百里,面积200平方公里。龙窖山上很多地名和地理环境与传说中的瑶族“千家峒”相似。早在2001年9月,中国(广西)瑶学学会认定湖南临湘龙窖山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吻合。
记者随临湘市龙窖山千家峒瑶文化促进会会员姚浩,来到离朱楼坡不远的一个叫沈家祠堂的地方,只见石屋、石墙、石径交错如迷宫,静卧在山坳间,似乎坚守着古老的秘密。
“最近的文物勘查又有惊人发现。”姚浩难掩兴奋,指着眼前有人工雕琢痕迹的石头告诉记者,这里有一副大门石柱和两个鼓形门当石。门当石上可依稀分辨出浮雕石刻,中间为凤凰、龙犬,周边雕刻有葫芦、古币、牛角、如意祥云等图案,背面浮雕宝相花纹。国内文物专家进行实地勘查后一致认为,门当石上有浮雕石刻属于新发现,和瑶族始祖盘瓠龙犬与高辛帝凤凰民族融合有关。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唐羽、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杨鵷对其进行精辟阐述。他们认为,早在汉代就有盘瓠的神话传说。盘瓠是一只“其毛五采”的畜犬,在高辛帝与犬戎部落的战争中立下大功,高辛帝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盘瓠死后,其后代相互通婚,“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的图腾崇拜和传统风俗。
神秘石刻浮雕图案,为何惊现于沈家祠堂?
在废弃的地基上,记者见到一方建沈家祠堂时的石刻,上刻有“砌石成基,两岸作室,增其旧制,洁其庭宇,邻近羡其安乐窝……”末尾“乾隆癸丑年岁季春月吉旦立”的刻字,说明建沈家祠堂前,就遗留有瑶族先民的古建筑物。乾隆癸丑年为公元1793年。
“专家根据诸多发现,还原了那段历史。”姚浩介绍,当时的主建者,利用原有的建筑物(增其旧制),抑或雕刻新的建筑物装饰在庄严的祠堂大门之上,反映出主建者的身份,可能是迁徙中留下的瑶人后裔,也可能是分化的瑶人(十二姓中有沈姓),是其意志的充分体现,将龙犬与凤凰的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过程。”姚浩介绍,这些浮雕石刻和瑶族始祖盘瓠龙犬与高辛帝凤凰民族融合有关,这一新发现为研究瑶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千年瑶乡的诗意栖居
在龙窖山沈家祠堂附近,茶马古道驿站只剩下遗址。旁边一棵10米多高、6人才可合抱的古银杏,像一个地标立在山林中。姚浩介绍,这棵树已有千年历史,相传为瑶民逃离战乱,隐居龙窖山时所栽植。
暮色时分,记者来到一个叫梅池的村落,咿咿呀呀的琴声传入耳中。梅池村村民服务中心灯火通明,大厅里聚集着村里的男女老少。舞台上,演员身姿挺拔,唱腔高亢婉转;台下,村民钟林生正拨弄琴弦伴奏,配上唢呐和锣鼓,别有一番风味。
这是临湘嗡琴戏。使用的琴拉起来嗡嗡响,被叫成嗡琴。嗡琴戏源自龙窖山的瑶歌,主要流传于以临湘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邻地区。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从梅池村往下,来到“瑶乡情”农家乐。院门用竹子精心编制而成,温润的竹色与周围的景致相融,带着质朴又清新的气息。农家乐负责人潘东赐说:“这种装饰是瑶乡风格,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如今瑶乡特色的农家乐越来越多,很受欢迎。”
临湘市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龙窖山的开发利用,以朱楼坡、老龙潭等景点为核心,开发茶马古道徒步旅游线路,打造龙溪寨、古瑶寨、时珍百草园和户外拓展基地等10多个休闲旅游景点,推出龙窖山首届瑶文化之旅、湘鄂边古瑶山歌大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千年瑶乡文化火爆出圈。
山风掠过古老石堆,千年瑶乡焕发新活力。临湘市委书记、市长刘琦期许,这片曾见证民族迁徙、商旅往来和战火硝烟的土地,以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来源:华声在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