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九华山,若问某块岩石的地质特点或某座古刹的历史渊源,当地人总会说:“问费老师去,九华山的故事就没有他不知道的。”
1982年深秋,当第一批欧美游客的足迹踏上九华山时,还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的费业朝被临时抽调担任英语导游——这场意外跨界,让他从讲台走向山径,一路走了下去。
45年来,他致力于传播九华山传统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选拔为“名导进课堂工程”导游员培训教师,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优秀导游员”,2024年被省文旅厅评为第二批“人人都是迎客松”典型人物。他还耗时数年撰写出版了一部《文化九华》。由此,他被公认为行走的九华文旅“活字典”。
跨界——他让九华山旅游走向世界
1982年深秋,九华山迎来首批欧美游客。当时刚被公布为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九华山,急需要一位能胜任的英语接待人员。紧急时刻,时任九华山中学英语教师的费业朝被临时抽调。未曾想到这个偶然的任务,竟开启了他与九华山文旅长达45年的不解之缘。
费业朝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时代同频。1975年高中毕业返乡插队,当过生产队长、民办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巢湖师专英语系;1980年毕业后,分配至九华山中学,成为第一位在此任教的外地大学生。1990年,随着九华山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在中学任教10年的费业朝正式调入风景区管理处,成为风景区首批导游员之一。
隔行如隔山。课本上的英文单词难以满足讲解九华山风土人情的需求。“学校教会了我读书和学英语,但九华山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人文故事该怎么用英语表达?我应该如何向外国游客讲解?”这些都是摆在费业朝面前的难题。
从此,费业朝开启了“揪着游客学英语”的历程。遇到懂传统文化又会说英语的游客,他总会像发现宝藏般追着请教。一次带团时,他遇到一位研究东方宗教的欧洲摄影爱好者,围绕“涅槃”一词的译法,两人在山路上深入探讨。怕转身就忘,费业朝跑到附近寺庙借了支圆珠笔,把单词连同解释写在手背上,回住处后赶紧抄到笔记本上。他不敢写在手心,担心写在手心上会被汗水化掉。这种近乎执拗的学习,让他的英语讲解从词汇堆砌,逐渐形成精准传递九华山文化的表达体系,成为向世界讲述九华山的桥梁。
2002年,瑞士维京国际游轮公司计划在长江开行往返上海的旅游航线,相关人员找到费业朝征求沿线停靠站点的建议。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让池州九华山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他向游轮公司详细阐述九华山的旅游价值,加之池口码头当时正在加固疏浚,九华山旅游码头即将增设,交通配套日趋完善。他向外方旅行商的这番专业推介让九华山成功被纳入维京游轮公司长江游览停靠点。
此前,费业朝注意到已在池州设立停靠点的维多利亚号游轮,游客下船后都被安排前往黄山,九华山从未被列为参观点。而客人从池州到黄山需驱车3小时,导致游客在黄山游览时间不足,体验不佳。为此,他专门给维多利亚号游轮公司总部发了一封传真,介绍池州和九华山,着重指出九华山作为著名的宗教名山,在这里能让游客了解到更多不同的宗教和异域风情,并说明将池州九华山设为游客参观点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收到传真后,维多利亚号游轮公司总部随即重新调整安排沿途停靠点,让游客从池州下船后可同时选择游览黄山和九华山。池州九华山正式成为其旅游停靠参观点之后,选择游览九华山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
国际邮轮的停靠,让费业朝开启了长达13年的“移动讲台”生涯。作为资深英语导游员,他用熟悉的两种语言,在多艘长江国际邮轮上完成了数百场次的文化讲座,向数以万计的欧美游客讲述了中国故事及九华山故事,引发了西方游客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与热爱。
2019年,九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这背后也有费业朝不可或缺的一份功劳。自申报工作启动期间,费业朝全程参与了准备工作。为在听证会上用英文阐述申报理由,他连续一个多月向地质、植物、动物专家们“恶补”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最终用117页PPT完成了70分钟的英文陈述,并赢得专家们的高度认可,随后不久,九华山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费业朝认为,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
求索——他让九华山传统文化焕新
“这个分水岭分的是什么水?它的南面是青阳县南阳乡的一条河,从石台鱼龙洞门前流过,进入太平湖、青弋江,最终汇入长江,而我们这一侧的水则流入九华河。九华河蜿蜒大约40公里,然后在九华山机场附近进入长江,我们眼前的这股‘小流’就是我们九华河的第一滴水。”8月15日下午2点,室外气温高达40度,山间密不透风,闷热难耐。在《费老说九华》系列宣传片的拍摄现场,费业朝站在位于九华山风景区白沙岗的陡坡上,对着镜头向观众娓娓道来。
为了讲透一个分水岭的故事,他带着团队爬山路、找到最直观的证据。在接近白沙岗顶端还有20米的地方,因天气炎热体力透支,费业朝脸色泛白,坐在一块阴凉处的岩石上休息。然而不过十分钟,便又站起身:“我还想往上去看看,上面有处岩石纹理能说明水流的走向。”说完,他又拄着拐杖带头向山顶走去。这样孜孜不倦的探索,是他四十余年的工作常态,深深烙印在他对九华山传统文化的研究中。
早些年,费业朝常听到导游讲错寺庙历史,有的把建寺年代说错,有的把名人轶事张冠李戴。“一直以来,九华山的人文历史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资料。游客来一趟不容易,不能让错误的信息误导他们。”
于是,费业朝决定编写一本能够详细介绍九华山文史知识的书。他根据多年来对九华山传统文化的研究积累,把九华山的故事以十二座九华古寺为主线,梳理其中的历史与演变。“九华山的文化十分严肃,不能乱讲,每一个故事、每一处景观,都得有根有据。”费业朝说。为此,他搜集和翻阅了与九华山相关的大量文史资料,并对记录九华山中峰峦石涧、自然品类等的文字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勘察和认真的比较。
2022年8月的一天,骄阳似火。为了寻找1000多年前九华山重要历史人物甘贽的墓塔,费业朝不顾炎热,亲临实地,经几番打听才得知这处遗迹藏在青阳县杜村乡曹山的一处荒坡上。费业朝回忆那天的情形说:“当天天气非常炎热,甘贽的墓塔人迹罕至,树林里密不透风。”在这样的情况下,费业朝依然顶着烈日在荒坡上探索了几个小时,坚持完成了遗迹考证。
如今,费业朝的《文化九华》成了九华山每位导游员人手一本的导游讲解词参考书。九华山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自然和人文的一部分。“下周我还要为九华山的导游们集中讲解书中那些难以理解存有疑问的知识点。”费业朝说,他要让九华山的游客从讲解里听到真实的九华山历史,让积淀深厚的九华山文化底蕴,原汁原味传播到更多人的心灵深处。
传灯——他让九华山的故事走向更远
深耕九华文旅45年,费业朝深知,让山水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培养能讲好故事的文旅推荐人才。
8月12日上午,在费业朝名导工作室,池州市第四届“名导带徒”培训班开班式里座无虚席。“九华山是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年近七旬的费业朝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前,将九华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台下14名学员聚精会神,耳听心受。这样的课堂,在费业朝名导工作室里已是常态。
2015年,即将退休的费业朝在有关部门的邀请下,在九华山风景区内成立了“费业朝旅游文化工作室”,开启了文旅人才培育的新征程。2016年退休后,他又陆续开办“名导工作室”“文化名人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成为了当地文旅人才培育的金字招牌。
“培训文旅推荐人才不是简单的教写讲解词,而是要让导游了解到池州文旅的完整知识体系,创造出自己的亮点,并表达给游客。”费业朝常对学员们说。除了教授原有的文本知识,费业朝还特别注重文化创新表达。为了帮助学员扩大知识面,2024年初冬,费业朝带领学生们在江浙地区一带游学,鼓励学生们根据各自所在地的文旅资源,综合研学成果创作出自己特有的导游词或论文,以将自己从传统导游员升级为“文旅推介官”。
在费业朝的潜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池州文旅人才脱颖而出。在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导游主管的朱璇,便是在费业朝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回忆起费业朝对她的导游职业影响,已经连续参加三届“名导带徒”培训班的朱璇深有体会:“以往我们接触到的相关知识不是很完善,费老师倾囊相授,将他了解到的专业知识详尽地告诉我们,让我们形成了完整的地方导游知识体系。”如今,费业朝培养的学员已遍布池州各大景区、国际邮轮讲台,更有不少人成为池州文旅行业的骨干力量。
年近七旬的费业朝认为自己最大的快乐是传道受业。“把自己过去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行,我感到很快乐,我认为我正在做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费业朝说:“教学相长,学生给予我的反馈让我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不断地延续。”
正是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让九华山的故事有了更多元的表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费业朝也从学员们身上汲取了新的灵感,这些灵感又让古老的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这些优秀学员们,带着费业朝的嘱托和自己的创新,正让九华山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
从偶然跨界到终身坚守,费业朝用45年光阴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他不仅是九华山的文化记录者,更是活态传承者。用脚步丈量山水,用匠心守护文脉,费业朝让这座佛教名山的故事在时光长河中愈发璀璨。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记者:潘欢欢 李嘉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钱培 审稿:张明旻 监制:姚成润


纵览热点资讯、畅享便捷服务
请下载“我的池州”客户端


关注我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