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爱国是书本上的定义,是庆典上的口号。直到那天,在达卡大学,我被一堵滚烫的红砖墙狠狠 “骂” 醒。
正午的太阳像要把地面烤裂,那面墙也被晒得发烫。就在师生活动中心旁,红底黑字的一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我心上:“我需要能够告诉我的孩子,我没有保持沉默。”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孟加拉国的理解,可能一直都错了。
踩在达卡大学晒得发烫的红砖路上时,我没料到,反配额运动后的这里,最戳人的不是校园风光,是墙上的涂鸦。
这些涂鸦里藏的意外发现,到底触到了孟加拉国的什么心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走在一条寻常的校园路上,突然被一堵墙拽住脚步,不是因为它有多华丽,是上面的颜色和字像带着温度,砸在你心里,又酸又热,让你忍不住停下来,想把每一笔都看懂。
我在达卡大学交换的那些日子,就总被这样的墙绊住。
可能是路过师生活动中心时,一整面红黑相间的墙突然撞进眼里,也可能是在榕树广场的树荫下,砖墙上几行孟加拉语像在小声喊你,甚至宿舍楼转角那片不起眼的墙,都藏着让人鼻酸的话。
这些不是随便画的涂鸦啊,是学生们把心里的话,一笔一笔烧在墙上,风一吹,好像都能听见他们的声音!
有一面墙我到现在都记得清,红底黑字,写着我需要能够告诉我的孩子,我没有保持沉默。那天中午太阳特别毒,墙被晒得发烫,我盯着这句话,突然就鼻子发酸。
这哪是一句标语?这是一个年轻人对自己的承诺啊!2024年那场反配额运动,他们不是在闹事,是在拼着劲说,我们的国家,不能只听少数人的话!
我们的声音,不能被压着!他们怕的不是难,是多年后抱着孩子,只能小声说我当时什么都没做,那种遗憾,比任何苦都重!
还有一面墙,旁边飘着孟加拉国的国旗,上面先写了句这个年纪明白牺牲的价值,可下面紧跟着一句追问,像一记重锤:随着流血的增长,红色圆圈半径的什么增长了?
你知道吗?看到这句,我突然懂了他们的痛。他们从小就听国家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尊敬那些流血的人。
可他们更想问,如果只让我们记住牺牲,却不给我们公平;只让我们喊爱国,却不让我们说话,那那些血,到底换来了什么?这不是不爱国啊!是太爱了,爱到不想让爱国变成一句空口号,爱到要追问每一滴血的意义!
有人说,孟加拉国这些年,一直有人在想我们到底是谁。
有人想把过去的民族精神找回来,盯着2月21日的语言运动纪念日、3月26日的独立日,想让那些老故事再有力气。
有人对国家失望了,就想靠宗教找个安稳,可达卡大学的这些年轻人,偏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他们在墙上写下孟加拉国不是一个民族的国家,而是多个民族的国家,后面还列着一串名字,加罗、查克玛、玛尔玛、拉克海因,一个个像小星星,闪着不同的光。
他们不想让任何一个人被说成二等公民,不想让孟加拉国变成一个只能装下一种声音的小盒子,他们要让这个国家,装下所有人的故事!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句用孟加拉语写的话,如果你害怕,你就完了;如果你站出来,你就是孟加拉国。
那天我对着这句话看了好久,突然觉得浑身都热起来。以前总有人说你是孟加拉国人你是孟加拉人,可这句话却说,不是国家定义你,是你的行动定义国家!
你敢站出来说这不公平,你敢为少数人发声,你敢不沉默,你就是孟加拉国!这哪是涂鸦?这是一群年轻人,把自己的心跳,直接贴在了国家的墙上!
现在我想起达卡大学的那些墙,还是会觉得暖。颜料会褪色,可那些声音不会;墙会旧,可那些年轻的心不会。
他们用涂鸦告诉所有人,真正的孟加拉国,不是教科书里的死定义,不是少数人的专属品;是加罗人的歌声,是查克玛人的故事,是每个学生敢说我不沉默的勇气,是每个普通人敢站出来的担当。
原来,一个国家最动人的样子,从来不是所有人都喊一样的话,而是所有人的话,都能被听见。而达卡大学的那些墙,就是最诚实的耳朵,装着孟加拉国最烫的心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