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秋之交,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与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一会一节”)首次联合举办。这场以“文旅繁荣丝路、美丽战胜贫困”为主题的国际盛会,不仅延续了往届敦煌文博会推动交流互鉴、深化区域合作的使命,更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注入了文化和旅游新动能,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的人文动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责任担当。
这届“一会一节”首次实现联合举办,不仅是形式上的整合,更是理念创新与机制升级的生动实践。盛会首次采取两地办会模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启幕,于敦煌市圆满落幕。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名嘉宾跨越山海,共赴文明之约。其间,共举办6大类24项主体活动,搭建了民心相通、成果共享的广阔舞台。“论、展、演、游、贸、创”六大板块协同发力,全景式展现了丝路文化的瑰丽多姿与深厚底蕴,立体化呈现了文旅融合在促进就业、激发消费活力、赋能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与多元价值。
开幕式上签约50个文旅项目,涵盖金融、科技、产业等领域,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一个月的会期,全省接待游客51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5.6亿元,带动效应显著。“全域无垃圾”的甘南模式、舟曲民宿的蓬勃发展,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陇原大地的鲜活印证,也为全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富民新路。
“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一眼看世界”丝绸之路历代珍藏钱币展等30多项文化展览,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和创新策展理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尘封的历史“走”出来,有效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
本届盛会进一步将文明对话推向新的深度与广度。闭幕式上首映的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以两大文明瑰宝的跨时空交响,深刻诠释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真谛,阐释了文明交流的深远意义;《绝色敦煌之夜》时尚盛典,将敦煌壁画服饰复原与“三区三州”民族服装融合创新,并融入音乐、演唱、表演等元素进行故事化演绎,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以沉浸式行走观演引领观众“亲历”千年沧桑,唤起深沉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金钟之星音乐会精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群众喜爱的音乐曲目,用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架起一座民心相通的彩虹桥;丝绸之路国际商协会(敦煌)圆桌会议、“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等高端对话平台,凝聚合作共识。嘉宾围绕减贫、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等攸关人类未来的重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彰显了文博会胸怀天下、聚焦发展的鲜明导向——文明互鉴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共创美好世界。
第四届敦煌文博会的成功实践证明,文旅深度融合是驱动减贫事业、促进可持续发展、通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它深刻昭示:文化是发展的深沉力量,旅游是文明的友谊使者。文明的多样性如同阳光,只有七色交织,才能映照出人类社会的绚烂图景。盛会如同一条精神纽带、一座文化金桥,清晰映照出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架设文明互鉴之桥、铺就民心相通之路的不懈追求。它启示我们:筑梦丝路,贵在相向而行;共创未来,重在合作共赢。只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就能汇聚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磅礴力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包容普惠、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必将由愿景变为现实。
酒泉融媒记者:张 花
编辑:吕雪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