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区南湖公园,占地2745亩,其中水域面积极为可观。环湖而行,岸线自然,植被丰茂,几乎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状态。然而,夏夜走到湖畔,人们常常惊讶:如此广阔的水面和茂盛的草木,却听不到一声蛙鸣。湖水里时常可见成群的蚊虫飞舞,倒让人感到几分不安。
南湖公园的夕阳美景
其实,这并不是环境本身恶化的结果。相反,正是因为水面辽阔,静水、浅滩、芦苇荡构成了天然的滋生场所,给了蚊子极佳的繁殖条件。它们的幼虫喜欢停留在水体里,以藻类和微生物为食,数量可以在极短的周期内倍增。原本,大自然会派出天敌来保持平衡。青蛙在岸边捕食成蚊,蜻蜓幼虫在水中猎食孑孓,蜻蜓成虫在空中精准扑杀飞行中的蚊子。可是当我们在湖边走一圈,却发现这些自然的“守护者”并没有如期出现。
没有蛙声,不只是缺少了夏夜的交响乐,更意味着食物链的一个环节断裂。青蛙和蜻蜓种群的缺乏,让蚊子的繁殖几乎失去了限制。环境条件本就优渥,又没有足够的制衡力量,蚊虫自然呈爆发式增长。
蚊子也不全是“害虫”,也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要改善这样的局面,单纯依靠喷洒药剂只能解一时之急,却会误伤少量尚存的天敌,使生态更难恢复。真正长远的办法,应当是让自然的力量回归。南湖水质良好,岸线植被茂盛,本身就是适合青蛙、蜻蜓繁衍的环境。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尝试引入本地青蛙种群,并继续保护岸边浅滩与湿地环境,让它们有条件安家。与此同时,为蜻蜓创造更合适的产卵水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让这些本该存在的天敌重新发挥作用。
当青蛙重新在草丛间鼓噪,蜻蜓再次成群掠过水面时,南湖片区的生态平衡就会逐渐恢复。那时,湖边的夜晚不仅有清风拂面、芦苇摇曳,更有蛙声与鸟鸣相伴。蚊虫的声音会在自然的合奏里渐渐淡去,而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因此而更加宜居。#夏天蚊虫大战##南湖##武清##青蛙##基孔肯雅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