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海拔3300米的香格里拉天高云淡,被誉为“月光之城”的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独克宗古城迎来了旅游黄金季。据统计,今年8月,古城累计接待游客155.68万人次,单月客流突破历史新高。人头攒动的大街小巷间“挤”出了非遗的深厚韵味,一场“非遗+旅游”的融合实践在这片高原上绽放异彩。
非遗体验深得游客青睐。从观看到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传统文化可触可感。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龟山公园的金顶上,独克宗古城已迎来第一批游客。在古城非遗体验中心内,藏香制作区飘来阵阵药香。“藏香以柏木、藏红花等三十余种天然药材为原料,兼具净化空气与安神功效。”志愿者讲解时,游客纷纷凑近嗅闻原料,惊叹于传统工艺的智慧。
一旁的唐卡画院体验区则是一片静谧。游客们屏息凝神,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提笔勾线、填色。“唐卡绘画需要极致的专注,两小时的体验只够初窥门径,但亲手完成的作品让我特别有成就感。”来自上海的游客许先生说道。
如今在独克宗古城里,非遗不再是玻璃展柜中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可触、可感、可体验的活态文化。从藏绣技艺到手工皮雕,从藏族山歌到尼西黑陶,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体验工坊、街头展演、互动教学等形式,融入游客的旅行轨迹,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文化展演彰显文化特色。山歌悠扬,唱响千年民族记忆。“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旋律里传递出的情感太震撼了!”来自广东的陈女士在听完藏族山歌展演后激动不已。今年“五一”期间,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出的“秘境迪庆·多彩流芳”藏族山歌专场演出,让月光广场沉浸在原生态艺术的海洋中。《羊拉山歌》《建塘山歌》《纳格拉山歌》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无伴奏的清唱直击观众心灵,成为游客旅途中最难忘的文化记忆。
从“流量”到“留量”,非遗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独克宗古城的实践表明,文旅融合不仅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一种创新的表达和体验转化,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让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
位于古城入口处的藏绣文化艺术院内,炫彩夺目的唐卡、栩栩如生的幽兰、惟妙惟肖的藏族少女等藏绣作品令游客驻足惊叹。“藏绣凝聚着无数藏族妇女的智慧和创造,是涉藏地区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工作人员的讲解让游客在欣赏之余,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化背后的内涵。
近年来,迪庆州深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探索“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旅游更具文化韵味。
夜幕降临,月光广场上再度响起悠扬的旋律,游客们围成圈跳起锅庄舞,古城在欢声笑语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古城,正以非遗为笔、旅游为墨,绘就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画卷,向世界展示着雪域高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余红春 泽仁拉姆)
来源:“迪庆融媒”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