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新闻】
在云南西南的群山之中
有一片延续千年的古茶林——景迈山
这里
茶树与森林共生
人与自然共语
时光在叶片上缓缓流淌
△邢路扬/摄
2023年9月17日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
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两年来
我们守护这片“活态遗产”的根脉
也探索着保护与发展的新路
茶香画室、古法制茶工坊、茶林主题邮局
……
老传统焕发新生机
小山村迎来新生活
△邢路扬/摄
从子时到亥时
十二个时辰
十二种景迈山的生活切面
串联起山野的呼吸、文化的脉动与人间的烟火
这不仅是一次时间的巡礼
更是一场深情讲述
请随我们走进景迈山的一天
在茶香氤氲里
聆听中国式生态智慧的静水流深
于星夜低语中
遇见世界遗产地的温暖人间
子时的景迈山,万籁俱寂。但你可知,每一滴露水都在滋养着千年根脉?申遗两年来,生态监测系统全面升级,红外相机、无人机与地面巡护联动,织密遗产保护网。护林员轮班值守,日夜守护古茶林,只为让这片“活态遗产”永续生长。
丑时的景迈山,万籁俱寂,唯有风穿过古茶林的沙沙声,与头顶流动的星河遥相呼应。申遗成功两年来,景迈山村寨推行生态照明,灯光低柔克制,减少光污染,只为让更多人能在茶林之上,重见久违的满天星河。
寅时的景迈山,云雾轻笼,如梦似幻。摄影师架起三脚架,旅居者静坐山亭,只为等待那一抹破晓之光。如今,透过镜头,世界也能看见这片茶源地的晨曦。
清晨六点,布朗族姑娘背着竹篓走进茶林。指尖轻掐嫩芽,传统仍在延续;而今,科学采摘规范已深入人心,每一份品牌茶也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证”。
早餐后,村中老人为游客讲述千年种茶智慧。文化传习所里,孩子们每周都来学茶歌、跳茶舞,传统在代代相传。
申遗成功后,景迈山一批升级版“古法制茶工坊”投入使用,集非遗展示、技艺传习与游客体验于一体。游客可在传承人指导下,参与炒茶、压饼等环节,沉浸式感受布朗族传统制茶技艺的魅力。
越来越多村民开起“茶香民宿”,结合茶餐、茶歇,实现家门口就业。茶旅融合,让好生态真正变成好生活。
未时,日头偏南,山风微醺。采茶人歇了手,旅居者寻了荫,享受一段慢时光。这两年,景迈山多了许多“可以发呆的地方”,人们不再匆匆打卡,而是愿意坐下来,听一片叶子在水中舒展,看一缕烟从火塘升起。
在景迈山翁基古寨,一座以茶林文化为主题的邮局静静伫立。茶香信纸、定制明信片、限量纪念邮戳……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此写下思念,让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温度,通过邮路传向五湖四海。
酉时,日影西斜,茶山披上金纱。不疾不徐,沿着新修的生态步道走一走,脚下是落叶轻响,耳边是林风低语,鼻尖萦绕的,是千年古茶树散发的淡淡清香。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慢行模式”,不为打卡,只为沉浸。
戌时,夜幕低垂,茶寨渐暖。家家户户点亮灯,一场融合茶礼、长桌宴、非遗歌舞的“灯火茶宴”缓缓开启。如今,年轻人也愿意回乡,做茶、待客、讲故事。灯火可亲,茶香可恋,这顿饭,吃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人与土地的深情联结。
夜幕降临,景迈山的露天茶席悄然点亮。一席茶,一炉火,一泡陈年熟普,在景迈山,夜不是结束,而是心灵苏醒的开始。
景迈山十二时辰
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申遗成功两年
我们守护生态
也点亮生活——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就在这片茶林里
慢慢生长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撰文:赵婷婷
美编:李苒苒
编辑:郑海燕
图源:邢路扬 陈飞/摄 通讯员:仙贡 李文强 潘华杰/供图
审核:张海燕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