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完太平山上的太平山砦,我们开车在沂水、安丘山区辗转,最终到柘山一家炒小笨鸡的餐馆就餐,席间李存修教授突然说,我想起来了,潍河的源头在沂水泉头村,刘浩泉老师打开导航一查,泉头村离此不远,不足20公里,半小时就到了,于是我们一致同意,决定再到泉头村去,看看潍河的源头。
潍河,又名淮河,古称潍水,位于山东东部,潍河源出临沂地区的箕山、屋山,北流经五莲、诸城、高密、安丘、寒亭等县区,至昌邑县注入渤海,长194.6公里。潍河上游穿行山区,落差较大,中游在丘陵地带穿行,下游河床宽,潍水缓缓流淌下,直奔大海。
潍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
潍水两岸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滔滔潍河水流淌了无数个春秋,滋养了两岸千千万万的居民。那么,潍河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千百年来,史籍多有记载,前人多有考证,至今尚有争论。
《水经》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水以山名,《淮南子》说“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盖一山三名也”,《山东通志》谓潍山即沂水县东北泉头村的西山,未免揣测,因为西山并不叫潍山,且和现下潍源不合。沂水县的箕山,东西向,长约3公里,因形名。北麓植被好,山上多刺槐树,南麓植被差,周围多山泉。北山脚下有村名王家箕山,村以山名。但是,潍河河道并非止于箕山脚下,而是沿箕山北趾又西约3公里,至大茅山东北又转北约2公里,到沂水县泉头庄村东,河道变成宽仅数米的小沟。
泉头庄,在沂水县东北部,居屋山之阴,距县城约35公里,古代曾为莒地。泉头庄系由马泉头、闵泉头、西泉头三个村组成的一个自然村落,闵泉头村居北,泰(安)薛(家岛)路经村前横贯东西,将马泉头、西泉头两村与闵泉头村南北隔开。村西有南北长岭,称西山,为东西分水岭。闵泉头村北有小山,名云秀山,齐长城所经,山上植被差,西麓与西山连,再北是绵延东西、为南北分水岭的低山岭。
泉头庄四周为连绵的山岭,村址就坐落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500米的狭长小盆地里,地势北高南低。根据以分水岭为河源起点的原则,泉头庄村北的云秀山和村西的西山,即为潍河发源的起点。可以说,就是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诞生了潍河的发源之地。潍河,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她曲折、漫长的旅行。
如果说沂水县的泉头庄是潍河的发源地,这就印证了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对潍河源头的考证是正确的。如今,在泉头庄村东有一座桥,系1997年修泰薛路时所建,导流洞3×3米,桥虽小,却是潍河源头第一桥。
西泉头村,位于三个泉头村的西南部,紧依西山,此段山上柏树森森,蓊蓊葱葱。村前有一山泉,极旺,四季涌流不绝,称为潍河源。闵泉头村《闵氏族谱》载:“明嘉靖九年(1530),(闵氏)自济宁迁居此,村西南有山泉,是潍河源头”。
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载:“潍水在莒(州)西北一百里,水经出琅邪箕县潍山,今泉头庄西山下有泉,渟泓、深二丈许,土人指为潍水源,伏行至茅山东北麓,流复见,经里许,绕箕屋之阴,去潍山已八里矣。许慎、吕忱皆谓发源箕屋山,特见其溢出之下流,且误以箕屋为潍山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