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中学读到这首诗起,王之涣从鹳雀楼上看到的宏阔壮景,那个济身四大名楼的意像倩影,就灌入了我的心田,在意念深处明灭了几十年。今年7月17日下午(专门选定在下午),我偕友登上了鸛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唐代风格,斗拱结构,飞檐翘甍,塔式层级,高七十三米。楼体内部为六层,第一层介绍王之涣和关于鹳雀楼的掌故;第二、三层展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第四层通过声光电3D技术,介绍了鹳雀楼的来龙去脉、沧桑变迁;第五层展示地方文化和有关鹳雀楼的诗词歌赋;第六层是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设有最高的观景回廊平台。
这次运城之行,主要任务是参加运城市关公文化交流和纪念关公1865周年诞辰庆典。“半缘修道半缘君”,也意在借此机会,登上心心念念的鹳雀楼。
到达心仪大半生的鹳雀楼下,一种填胸的古意,一种放眼白日黄河的期待,一种会面神交老友的激动,鼓动我一口气登上了顶层六楼。
当步入观景平台,四野的山川物华,通过视线牵动着我的脚步,身不由已地环行一周、两周……这是何等的壮景啊!俯视苍茫大地,但见黄河像一条飞练从北方云天处飘来,擦过鹳雀楼,继续向南飘去。西南是西岳华山,奇峰峭拔,在云际间闪现。中条山横亘南天,巍巍峨峨,茫茫苍苍。再东眺,是南太行群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里三山拱卫,一水相牵,造化出“河东”宝地。再看西方那轮白日,还高悬在华山之巅,鸟瞰着关中平原。
醉目漫步间,我来到了王之涣面前。这是一尊王之涣铜质全身雕像,位居平台西南隅,是俯视黄河,眺望华山和中条山的绝佳角度。王之涣官袍乌纱,右手握笔,左手执笺,正在审视那首登楼新作,容颜温和,神彩奕奕。我趋身前行,踏上他站立的平台,口呼季凌(王之涣表字),拱手相揖。然后与他并肩合影,挽腰抚肩,享受此刻仰慕已久、终于幸会的激情。站在王之涣身旁,顺着他的视线望去,这时我突然发现,他能够写出那首传世名篇,决非偶然。诚然,王之涣是前唐诗人大家,与王昌龄、高适齐名,笔力老成自不必说,但就是吾等凡夫俗子,值身此楼此景,也觉得诗意大发,灵感涌动。
《登鸛雀楼》一诗,是王之涣登高抒怀之作,五言绝句,短短二十字,却写绝了眼前壮景,写出了无限时空,并以此托物寄情,表达了诗人不凡身世和高迈放达的心性。
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唐睿宗垂拱四年,王之涣出生于普通仕宦之家,他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就精通经籍,善著文赋诗,但他在科举上却屡试不第。开元十四年,他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做官不久,就受人诬谤,随拂衣去官。此后,他居家十五年,放情山水,游历作赋。天宝元年,王之涣袭父荫再入官场,任文安县令,以为官清白、公平著称。但不久便因病去世,仅享年五十五岁。
王之涣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称为前唐“四大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多被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这里还有段文坛佳话。一日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酒楼宴饮,众歌伎歌舞佐酒,于是三人归避一隅边饮边听。头几名歌女分别唱的是王昌龄高适等人的诗,没有王之涣。这时王高二人戏逗王之涣:阁下与吾等齐身,歌女为何不咏唱贵作呢?王之涣自负满满,声言愈后唱者,身价愈高,若后续不唱拙作,从此不与二位诗酒为伍。话音未落,一知名歌女登场咏唱“鹳雀楼”,三人抚髯大笑,随邀众歌女同饮,深醉方休。
在此处,我与王之涣厮磨了良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感谢他给世人留下了千古绝唱,又不由地循着他的视线,品着他的诗情意境,邀游了一次他的诗意天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第一景观。这里,白日所依附的“山”,是西岳华山,离鹳雀楼直线距离四十公里,晴天可以看到参差山峰。“黄河入海流〞的“黄河”,是乾坤弯由北折东处的黄河,就在鹳雀楼脚下。按照日轨与黄河的经纬座标,诗人第一眼看到的区域空间,是“河东”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炎黄的根祖与摇篮。这里是最早的“中国“,据运城史料,尧舜禹三代圣贤,皆出生在河东运城。三圣开中华文明先河,以才德之著,创祖源人文,被后儒师法,形成了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的儒家法统。诗人出生河东,祖源文化自幼耳濡目染,虽云游天下,但对故乡肯定情结深深。因而他回到河东,登楼揽胜,首先触目动怀的,当是故乡风物。诗人仰望华山白日,俯视黄河水流,一方面高歌赞美大自然壮景,但又何尝不是舒解乡愁情结呢。
王之涣初登斯楼,先急切浏览了故乡容颜,这是自然。但他是与王昌龄高适酒罢登楼,酒意仍酣,游兴正浓,哪肯罢休,胸中涌动着绝顶望远,一览天下的豪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大步登上顶楼,渴望穷彻视野,目收九州山河。此时,诗人看到的,已经不是目之所及的自然物景了,而是心游八荒的神游哲思,是诗人放达高迈的心性意像。
在这最高处,我再循着诗人的视线遨游,好大的天地时空啊!诗人江湖中的身影屐痕,纷纷扑入我的视野——
我看到了三晋的人杰地灵。王之涣祖籍太原,在他的郡望大地,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天空星光灿烂,名家辈出。晋文公重耳、荀子、卫青、霍去病、关羽、武则天。当朝王勃、王维、柳宗元、薛仁贵、裴度,都是影响中国历史或千古流芳的人物。此间,我们专访了闻喜县宰相村,仅裴氏一族,就出了八任宰相。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棹去,桃溪浅处不胜舟。”王之涣为人放达,诗名远扬,且好酒忱游,结交很多诗坛大家和社会名流,风云际会、诗酒唱和是生平长事;长亭相送,津渡揖别,也是平时日课。一首《宴词》和《送别》,充分表露出他的交谊繁忙和待友真诚。三晋是其祖籍故乡,他在这里留下了最多的诗作与屐痕,可惜多已秩失。
我看到了蓟北的峰火狼烟。“单于北望浮云堆,登坛杀马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自大汉到大唐,北方民族一直袭扰边庭,给朝廷和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汉家为了靖边安民,几度采取和亲政策换取一时安宁。到了王之涣时期,北方突厥屡次杀马祭旗,出兵犯边,以此要挟唐天子送女赠物。大唐度过武氏内讧,走上开元盛世,国力大增。此时突厥单于仍做旧梦,亲赴长安,求色索财。当朝天子李隆基英明神武,痛斥单于,让其空手而归,大长了汉家志气。王之涣对此扬眉吐气,十分自豪,于是写了这首《凉州词》,赋诗歌颂,以志纪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从王之涣这首西塞诗中,又使我看到了河西的沙场雄关。河西走廓自前汉以来,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过道,也是御敌域外的堡垒边关。这里有嘉裕关,阳关,玉门关,这三关在中华文化中,已是边塞诗的意像,也是西域烽烟的象征。
你看,在白云间的黄河上游,在万仞群山之中,错落着一座玉门孤城,扼守在雄关漫道。长期远离故乡的戍卒,因思念家乡而迁怨羌笛,何不吹起《折杨柳》的曲子,送其归乡省亲。但戍卒们也深知,这是春风吹不到的沙场边关,这里根本就没有可折的杨柳对其送别。诗人通过折柳送别的习俗和《折杨柳》送别名曲,表达了慷慨苍凉,雄浑悲壮的边关况境。王之涣好友岑参,也赋诗唱和,写出了那首《逢入京使》的名篇,加持和注脚了王之涣《凉州词》的边塞意涵:“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尤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另外,前辈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西安》,则谱成了《阳关三叠》渭城曲,时不时在阳关城上咏唱,给思乡的戍卒带来些许安慰。
就要与季凌揖别了,我又远眺一下关中平原的天空,白日还浮在地平线上,已经厌厌泛红了。远上的黄河从白云中落下,然后北去蒙古折转东流,然后南下到达鸛雀楼,然后又折转而东,形成“几”字形河套,逶迤在神州大地。在王之涣仅存的六首诗中,竟有两首写入了黄河,足见黄河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是的,黄河九曲,牵着青藏高原、三秦三晋、中原齐鲁,她是中华母亲河,孕育了炎黄子孙和中华文明。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放眼这条巨龙的轻曳漫舞,谁人不起中华情!“潜龙在渊〞的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已经看到了“飞龙在天”的英姿,中华腾飞就在眼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