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周末有空,我总爱往荆州古城跑,不是为了啥特别的景点,就是想沿着那圈青灰色的城墙走一走。踩着脚下的青石板,偶尔能看到砖上模糊的刻字,风一吹过,好像能听见老城墙在跟你说以前的事儿。荆州古城这名儿,老辈人还叫它江陵,是国务院最早定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论资历,在全国都排得上号。
要说荆州这名字的来头,得翻到《尚书·禹贡》里,上面写着“荆及衡阳惟荆州”,这可是古九州之一。之所以叫“荆”,是因为原来这儿有座荆山,蜿蜒高耸的,特别显眼。而且古代楚国也叫“荆”,因为楚国最早在荆山建国,所以“荆”和“楚”在那会儿是通用的。春秋战国的时候,荆州是楚国的都城,一共经历了20代楚王,整整411年,想想看,多少楚国的故事都是在这儿发生的。到了三国时期,荆州更是成了兵家抢着要的地方,《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都提到了荆州,曹操夺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关羽守荆州,这些故事哪怕现在跟家里老人聊,他们都能跟你说上大半天。
不过最让我着迷的,还是荆州古城墙的“修筑史”,这事儿说起来跟猜谜似的,特别有意思。现在咱们看到的城墙是明清时候的,但荆州建城的历史可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啥时候开始筑城的,谁也说不准。史书里第一次明确写江陵有城墙,是汉景帝中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48年,说的是临江王刘荣在江陵建宫殿,占了太宗庙的空地,后来被汉景帝叫去京城受审,从荆州北门上的车。可历史学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荆州城墙实际建得比西汉还早,有学者说,虽然没文献直接证明,但很可能是秦将白起把郢都打下来之后建的。纪南城被毁了,江陵就接替郢都成了南郡的治所,既然是治所,肯定得学楚故都的样子,修城墙搞防御,所以最早的城墙可能在公元前278年到公元前221年之间就有了。
咱们熟悉的三国人物关羽,也跟荆州城墙有关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和诸葛亮去了巴蜀,让关羽守荆州。那时候汉代的旧城是土做的,年久失修,根本没法防敌人,关羽就在旧城南边、长江北岸的空地上,新修了一座城驻军。《水经注》里也说“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可见这事儿是真的。
荆州城墙第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公元352年,当时的荆州都督桓温把汉代旧城和关羽修的新城连到了一起,还把城墙加高一加厚了,不过那时候还是土城,不是砖做的。南北朝的时候,荆州刺史萧绎在荆州待了40年,不光加固了城墙,修了“金城”,还在土城外建了一圈周长70里的“木栅城”。那时候南北朝对着干,荆州对南朝太重要了,要是南朝守住荆州,还能跟北朝对峙;要是丢了荆州,北朝说不定就统一全国了,所以萧绎才舍得花钱修城墙。
到了唐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想当“土皇帝”,18年里修了5次荆州城墙。特别是公元912年第一次大修的时候,居然动员10多万军民,把城外50里内的坟墓都平了,拿坟里的砖来筑城,这才开始有砖筑的城墙。但真正意义上的砖城,是273年后南宋初年才有的,由荆州安抚使赵雄修建,基本上就是现在荆州古城的样子。北宋末年的时候,城墙被战火毁得不成样,史书里说“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后来赵雄重新修,砖城修了21里,还建了一千多间敌楼战屋,特别壮观。
可历史总不太平,公元1275年元军占领荆州,又把城墙毁得厉害。元朝末年,朱元璋手下的杨璟照着原来的地基重修,新城墙周长18里381步,高2丈6尺5寸。明朝的时候,荆州还修过好几次城墙,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之杰”张居正还帮过忙。《江陵志余》里写着,万历初年张居正在朝廷当大官,荆州正好大修城墙,他就从朝廷拨了专款资助老家。
公元1643年,张献忠打下荆州,把城墙几乎毁成了平地。清顺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646年,官员李西凤在明城墙的旧址上重新筑城,现在咱们看到的城墙,主要就是这次修的。到了清乾隆五十四年到五十七年,钦差大臣阿桂又带人补修,因为水津门、小北门地势低,修的时候往后退了几十丈,城东南角也退了十多丈,现在荆州城墙的规模就是那时候定下来的。1994年后国家又修过好几次,1996年,荆州古城墙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走在城墙上,能清楚看到城墙是外面砖、里面土做的,高度不一样,最低的8.83米,最高的12米。城墙上有4567个城垛、26个炮台,还有5个藏兵洞,所以荆州古城才有“铁打的荆州”这说法。护城河也特别完整,周长12.2公里,宽20到50米,绕着城墙一圈,水波荡漾的,看着就特别舒服。作为全国保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荆州被称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这话一点不假。
荆州古城现在有9座城门,其中6座是清乾隆后期修的,分别是东门寅宾门、南门南纪门、西门安澜门、北门拱极门、东北远安门、东南公安门,除了公安门是水门,其他5座门外都有曲城,形成双重城门,中间的瓮城在战时特别有用,能诱敌深入再伏击。上世纪80年代又加了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就成了现在的9座门。以前每座城门上都有城楼,寅宾门的宾阳楼、公安门的楚望楼、南纪门的曲江楼、安澜门的九阳楼、拱极门的朝宗楼、远安门的景龙楼,其中曲江楼最有名,朝宗楼保留了下来,宾阳楼1987年重建,其他的都没了。
城墙上除了门楼,还有敌楼,也叫瞭望楼,战时能屯兵,平时能办庆典、喝酒娱乐。以前赵雄修城墙的时候,建了上千座敌楼,现在有名有姓的就剩下三座角楼:东城墙和南城墙交界的仲宣楼、东城墙和北城墙交界的明月楼、远安门东边的雄楚楼。仲宣楼最有名,传说是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流落到江陵时,登楼写了赋,后来就叫仲宣楼了,可惜民国的时候毁了,就剩遗址。雄楚楼是最大的敌楼,毁在日军战火里,遗址还在,明月楼也毁于日军战火,故事没那么多。
最有意思的是城墙上的藏兵洞,看着像炮台,里面藏着玄机。一共5个藏兵洞,4个的内侧墙上有二三层回廊式的平台,墙上还有5到11个小洞,洞中有洞,洞里能坐2到4个人,有瞭望孔,还有排水孔,守城的士兵能在里面观察敌情,从不同角度射箭,让攻城的敌人防不胜防。另外一个藏兵洞在南门和西门之间,内壁没有平台和瞭望洞,底层有5个长方形瞭望孔,墙体下部有个高2.07米、宽0.93米的暗门,据说以前城池被围的时候,信使能从这儿出去求援,因为信使常骑白马,这洞还被叫做白马井。还有两个类似的暗道,一个在寅宾门瓮城西北角,一个在远安门瓮城东南角,都特别隐蔽,关键时刻能应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心思真细。
每次走完城墙,我都爱找个城墙根的干净处坐会儿,看着来往的人。有时候听城里老人说,以前他们小时候还在城墙根下捉迷藏,夏天在护城河边上乘凉,现在城墙修得好了,来的人也多了,心里特别高兴。其实荆州古城不只是一圈城墙,它是荆州人的根,每块砖、每个城门、每个藏兵洞,都记着荆州的过去,也陪着荆州慢慢走到现在。不管是外地来的游客,还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只要走在这城墙上,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这种感觉,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