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龙虾、四川兔头、新疆红柳烤肉的香气在空气中交织弥漫,孩童在游乐区追逐嬉戏、文创摊主热情推介着手中的特色产品……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乌鲁木齐城北新天润天街渐渐热闹起来。
这片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比超六成的“城市会客厅”,如今已成为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与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谁能想到,它的前身竟是遍布简陋笆子房的乌鲁木齐养禽场。它的华丽蜕变,是十二师近年来大力推进街区更新、提振民生消费的一个生动注脚。
“以前逛夜市最头疼停车难,现在上千个车位随便停,地铁1号线三工站出来走10分钟就到,太方便了!”周末,游客陈涛专程从乌鲁木齐市区赶来,手里攥着刚抢到的消费券,和好友在火锅店里大快朵颐。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消费场景的持续优化,让这个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餐饮乐园”年均吸引游客超过500万人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鲜为人知的过往更衬托出今日巨变之不易
常州街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组组长 颜丹丹:“这十多年的改造,核心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对天街路段、建筑立面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的风貌重塑。”
改造并非大拆大建而是紧扣“留文脉、兴业态”的理念,在保留记忆的同时注入全新功能。
3000余家经营主体在此扎根,新天润天街与“城北小巴扎”差异化定位、互补发展“文旅+新场景”的消费模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文化”在此碰撞出璀璨火花。
“白天是精品店,晚上变夜市摊”,这种灵活的经营模式让“85后”创业者田雪的新疆文创店生意异常火爆。
“街区经常组织文旅活动,政府还会发放消费券,旺季日均销售额比开业时翻了两番。”田雪的获得感,源于十二师精心构建的“餐饮引流—市集留客—配套增收”消费生态链。这种“碎片化激活”模式,让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摊位都成了强大的消费增长极,也成为展示新疆特色好物的亮丽窗口。
在十二师像新天润这样焕发新生的街区并非个例
各团场、管委会巧妙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将民居、民俗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在活态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为职工群众开辟出致富新路。
行走其间,各类特色餐厅、民宿、工艺品店与时尚的文创店、咖啡馆、旅拍店比邻而居、共生共荣,多元业态蓬勃生长,各族群众在此共同生活,织就了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宜居与宜业并重的生动图景。
街区的焕新不仅仅是商业的繁荣更是民生温度的体现
“以前小区缺乏游乐设施,孩子没有玩耍的地方,晚上车也难停。”在三坪农场商业街经营美发店长达10年的邹培明,如今看着窗外整洁的外墙、规整的停车位和宽敞的道路,记忆中的斑驳老墙和狭窄空间已渐渐模糊。
这条由分散院落整合而成的商业街,通过引进专业物业进行统一管理,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还配套建设了超市、药店、居民活动中心,更同步运营起老年食堂,为居民提供助餐、托养等便民服务。
“现在不仅生意好做了,居民生活也更方便了,晚上街上满是散步休闲的人,‘烟火气’更浓了。”邹培明感慨道。
城市之美在于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二师将街区建设作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抓手,先从“绿色宜居”破题。
“我们定下‘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把闲置地、边角地变成‘家门口的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师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计洁介绍道。
如今,12个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在十二师辖区,它们配备健身步道、休憩长廊,成为邻里交流的“暖心客厅”。
宜居底色之上十二师同步夯实街区“硬支撑”
供暖保障体系升级,构建起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热格局,确保居民温暖过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分类设施逐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走在前列;城区绿化持续推进,人均绿色空间不断扩大……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品质”的扎实举措,为街区焕发消费活力筑牢了坚实根基。
展望未来十二师的街区建设还有更多规划
积极融入乌鲁木齐都市圈,推动设施、产业、服务协同发展;深化城乡融合,加速职工群众市民化进程;聚焦智慧城市建设,打破数据壁垒,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强化兵地融合,让休闲街区成为兵地群众共居共乐、共享发展成果的纽带。
(首席记者/摄影:冯晓玲 通讯员:颜丹丹 姚鹏 计洁 编辑:秦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