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秦岭的秋天突然在网上 “火出圈”,不是因为漫山红叶的美景,而是一场疯狂的 “板栗大作战”。野生板栗成熟的消息一传开,网上各种 “捡秋”“捡板栗” 攻略铺天盖地,引得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可谁能想到,这股热潮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这是亲近自然,也有人痛批这是在破坏环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秦岭的生态真的受到威胁了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唠唠这事儿。
走进各大社交平台,搜索 “秦岭捡板栗”,那相关内容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从详细的路线指引,到 “捡板栗神器” 推荐,再到网友们分享的 “战果”,热闹非凡。攻略里提到的地点,像蓝田县的小洋峪村、秦岭动物园周边、长安区的白石峪、小三湾,还有渭南县的天留山森林公园等,都成了热门打卡地。不少网友晒出的照片里,满满一袋袋的板栗格外显眼,甚至有人直接用麻袋装,仿佛在进行一场 “板栗丰收大赛”。更夸张的是,有的树枝都被折断,连青板栗都没放过,让人看了着实心疼。
9 月 14 日,正值周日,西安市民谢女士一家本想着去天留山森林公园放松身心,体验一把 “捡秋” 的乐趣,结果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大早出发,到那儿一看,好家伙,人多得跟下饺子似的,车都没地儿停。走进公园,到处都是人,垃圾扔得到处都是,好好的一个山林,被折腾得不成样子。” 谢女士无奈地说,“板栗树特别高,低处的板栗早就被采光了,我们拿了根 5 米长的杆子,都够不着。大部分人只能在地上捡掉落的,还有人跑去河里捞,那场面,就跟寻宝似的,完全没了休闲的感觉,倒像是在完成工作 KPI,一点也不轻松。”
同一天去白石峪的向女士(化名)也有一肚子苦水。“白石峪不是正规景区,路本来就窄,早上 9 点半就开始堵车,一直堵到下午 3 点半,寸步难行。好不容易到了地方,我都傻眼了,漫山遍野全是人,感觉人比板栗还多。能捡到的板栗寥寥无几,就剩树梢上那些还没成熟的小板栗,根本摘不到。” 向女士苦笑着回忆,“本以为能享受大自然的宁静,收获点秋日惊喜,没想到是这样,真是太失望了。”
随着 “捡秋大军” 的疯狂采摘,网上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呼吁:“进山‘捡秋’请适度,给过冬的小动物们留条活路吧!” 有网友痛心疾首地说:“板栗不仅是我们的美食,更是山里小动物们过冬的救命粮。这么大规模地采摘,松鼠、鸟儿们冬天吃啥?它们要饿肚子了!” 还有网友指出,过度采摘不仅影响动物生存,对植物生长也不利,“连树枝都折断,板栗树来年还怎么结果?这是在破坏生态平衡啊!”
蓝田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的回应则相对明确些。工作人员称,采集野生板栗本身并不违法,只要不破坏树木就行。但面对眼下大量采摘的现象,他们也只能干着急,“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通过宣传、呼吁,希望大家适量适度采集,可效果不太明显。” 工作人员无奈地叹着气。
植物学硕士、重庆市科协科普讲师润一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解释:“板栗等野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采摘量过大,肯定会影响小动物的食物储备,让它们过冬面临困难。而且,有些游客为了多摘板栗,随意折断树枝,对植物造成了直接伤害。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看,游客最好只捡拾地上掉落的板栗,不要主动采摘,这样既能享受‘捡秋’乐趣,又能保护生态。”
其实,陕西文旅早在 9 月 7 日发布的《八月炸、五味子、板栗…… 秦岭山果子熟了》一文中,就呼吁过大家:“不要采村民种的农作物,捡拾适量板栗,留些给小动物们。” 可现实是,这一呼吁似乎被不少人抛在了脑后。
除了生态问题,采摘野生板栗还有健康风险。西安市红会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彦军提醒大家,野外捡到的果实并非都能吃。非人工种植的 “野栗子”,储存条件不好很容易变质,滋生大量黄曲霉素等毒素,食用后可能引发肝损伤,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另外,有一种叫马栗的植物果实,和板栗长得极为相似,但它有毒,误食后果不堪设想。在 “捡秋” 过程中,板栗外壳尖锐,稍不注意就会刺伤手,大家一定要小心。
这场秦岭 “捡秋” 风波,说到底,是人们对自然的索取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捡秋” 本是一种充满诗意、亲近自然的活动,能让我们感受秋天的馈赠,可一旦过度,就成了对自然的掠夺。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得为它着想,为那些依赖森林生存的小动物们考虑。毕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长久之计。
希望大家以后再去 “捡秋”,能多一份克制,少一份贪婪,真正做到只带走美好回忆,不破坏一草一木。让秦岭的秋天,依旧美丽,也让小动物们能安稳度过寒冬。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