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灌阳县博物馆的文物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题为“观水留音”的屏风,上面用中文两种文字写着一段文字。
陈列馆的面积不算大,大概有二百平米左右,文物大多靠墙放入展示柜中,只有两个玻璃柜放在展示厅的中间,里面陈列的文物,估计比较珍贵,说不定就是本馆的镇馆之宝,留在后面再细说。
观水留音的文字:
灌阳就像从月宫桂花树上飘落人间的一片树叶,静谧地镶嵌在都庞岭与海阳山脉之间。源于海阳山的灌江(古称观水)及其大小似树叶经脉的支流,散布于灌阳全境。六千年来,无数的灌阳人在灌江两岸世代繁衍生息创造了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数千年的灌阳人文历史故事,随着灌江从南往北的漂动而演绎至今。
带着历史的印记伴着观水的留音灌阳的故事在这里,和你相遇…
根据上面的文字,灌阳人在灌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多年以前。
再来了解一下灌阳的历史沿革:
在夏、商、周属荆州之地
春秋、战国为楚南裔境。
秦以楚南置长沙郡,灌阳隶属该郡。
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公元前168年)建立观阳县,隶属长沙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长沙国为零陵郡,观阳县属零陵郡。
东汉,隶属荆州刺史部零陵郡。
三国,隶属吴荆州零陵郡。
晋,仍隶属荆州零陵郡。
南北朝,隶属湘州零陵郡。
隋开皇十年(590)县废,与桃阳(一称洮阳,今全州县)合并为湘源县,隶属湘州零陵郡。
大业十三年(617)析湘源复置为县,县名由观阳改称灌阳,县治迁徙今灌阳镇,仍隶属湘州零陵郡。
唐武德七年(624)县废,并入湘源县,隶属江南西道永州;
上元二年(675)复置为县,仍隶属江南西道永州。
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四年(939)县废,并入清湘县,先隶属永州,后隶属全州。
宋乾德二年(964)复置为县,隶属荆湖南路全州。
元,隶属湖广行省全州路。
明,初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永州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征南将军韩观以瑶族滋事,远湖广,近广西,易平瑶乱为由,具奏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清,仍隶属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民国2年废府设道,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道(后改称漓江道);
1926年废道设行政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行政区。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灌阳县于1949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专区。
1970年桂林专区改称桂林地区,隶属桂林地区。
1999年10月,桂林地市合并,统称桂林市,灌阳隶属桂林市至今。
灌阳自公元前168年建县,这个时间,算是比较早的了,查了一下全州建县历史,为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灌阳的建县时间也早于始安县。关于灌阳县的建县时间,这个时间不知是怎样得来的?是不是单凭马王堆出土的一张地图呢?有懂的朋友说一说。
对灌阳的历史,咱们还应该知晓,灌阳的原名叫观阳,原县治在新街镇的雀儿山,公元617年才搬到现在的灌阳镇。
自灌阳建县以来,曾经历三立三废。最早的一次县废,是隋开皇十年,即590年,经27年后恢复。第二次县废,是唐武德七年,即624年,并入湘源县,51年后,即唐上元二年(675年)复县。第三次县废,是五代十国时期,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县废,在25年后,即宋乾德二年(964年)复县。三次县废时间长达103年,放在灌阳二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并不算长。
灌江两岸的低缓山岭、洞穴、台地上,已发现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址30余处,出土有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证明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灌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表明灌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宜居之地。灌江经湘江连通长江,地处南岭山脉腹地的灌阳得以成为广西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方。西周时期,岭北青铜文化的传入,拉开了灌阳青铜文化的序幕。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越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开启了灌阳文明化的进程。
在新石器时代,灌阳县就有人在此安居乐业。
水车五马山遗址,是灌阳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出土地之一。
五马山遗址位于水车镇夏云村东南约300米的五马山西北山脚,灌江右岸的一级阶地上,面积约6000平方米。1977年冬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有圆形灰坑和柱洞。出土和采集的遗物主要为通体磨光的斧、锛、镞、剑、铲、环、杵、石锤、凿、网坠、砺石等石器和罐(釜)、豆、圈足碗、平底盘、器座、支脚等夹砂陶器碎片。
五马山遗址出土的石斧。
五马山遗址出土的石刀、石铲、石斧。
石刀、石铲打磨得比较精细。
五马山遗址出土的石剑。
五马山遗址出土的石铲和石箭镞。
由于时间关系,对文物的拍照也许有很多遗漏,想对文物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还请移驾到灌阳县博物馆里亲眼观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灌阳人在灌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