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惠州就有桥东,有桥东才有惠州。”提到惠州桥东,就绕不开水东街——它东连惠新西街、接水东南路,西通东新桥,满是地道“惠州味”。这条街虽在抗日战争中曾一度被毁,却仍承载着惠州两千多年的历史,也装着无数惠州人的回忆: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代代变迁的生活印记,都与它紧紧相连。所以,我来惠州惠城游玩,水东街必然是行程中的一站。
珊姐姐沿着古城墙走滨江路,过了东新桥,先逛了合江楼,接着就到了水东街。水东街的位置特别好,正处在惠州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处,江面又宽又开阔。东新桥横跨在江面上,桥的东边就是当年惠州的“旺地”——水东街。
惠州历史上有“一街挑两城”的说法,“两城”是指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一街”就是水东街。它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全长730米,宽14到18米。东边连着惠新西街,能直通归善县衙;西边接东新桥,和旧时的惠州府城隔江相对。整条街以水东东路为中心,往南北延伸出好多小街道,形成了像鱼骨一样的布局,现在还保留着十条传统街巷,街边都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如今的水东街人来人往,商铺摊档挤得满满当当,特别热闹。不过我来这儿,更想找找藏在这儿的历史和属于这里的老故事。
东新桥位于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毗邻惠州历史上规模最大、商业最繁忙的航运码头。凭借这一先天地理优势,清末民初的水东街聚集了惠州几乎所有工商业,成为当地有名的“旺地”。1928年改造后,水东街骑楼群初具规模,吸引了大量商旅,客栈、商店、银楼等各类店铺纷纷入驻。当时街上人流密集、货物丰富,部分商铺通宵营业,鼎盛时期商号数量达上百家。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侵袭惠州,烧毁水东街二百余间骑楼店铺,大半街道被毁;1941年这里再遭日军破坏,从此走向衰落。直至抗战胜利后,惠州各商号陆续复业,水东街才逐步恢复往日繁华。
从合江楼转进水东街,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根方形尖顶的石柱,上面刻着“水东街”三个大字。街道两旁是崭新的仿古建筑,灰白配色,房屋整整齐齐,还设了不少新潮的打卡点,现代商业味儿很浓——青砖灰瓦之间,灯红酒绿的商铺格外惹眼,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逛。白天看,连绵的骑楼让人目不暇接;到了晚上,霓虹灯一亮,整条街又变得流光溢彩。
从白天到夜晚,我最爱看水东街上的颜色:红得鲜亮,绿得娇嫩,黄得晃眼,蓝得纯粹,白得耀眼……这些色彩在街上流动着,像一条花河,又像波光闪闪的彩色海洋。还有哪些年轻人,脸上挂着笑,穿的衣服都很时髦,每一身看着都像精致的艺术品。
不过再往前走一点,就隔着一条街,景象却大不一样了。这儿基本还保持着原来的老样子,街边全是杂货店、香烛行、中药铺、婚嫁用品店这些老铺子,满是生活气息,更像老惠州人记忆里的“水东街”。站在这些古旧的骑楼前,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历经的沧桑。
传统骑楼商业区仍延续着其商贸功能,只是古时的金铺、布行、烟馆、商号都已烟消云散,独剩一些鲜花香烛店、生活用品店、五金店、药铺还在顽强抗争着。,水东街两江合抱,因水而发展,见证了惠州古代、近代工商业兴起,同时也见证那段让人悲痛的抗战历史,如今,时过境迁,以水东街形成“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仍保持着旧时的街巷肌理,同时也为惠州留下了文脉丰富的历史遗存。却形象记录了惠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为这座城市留住记忆,展望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