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巷(含将军巷)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区玄武区,北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至珠江路,全长约450米,既承载了千年古都六朝皇城根记忆和国子监气息,又浸染着百年东大的书生意气与人文精神,是一条服务于东南大学师生和周边居民的老街。
近期随着多个咖啡店、甜品店以及小酒馆的加入,让蓁巷又凭添了许多时尚精致的气息,在小红书、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曝光加持下,成为南京新晋网红打卡圣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蓁巷的翻红,也让该地区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被逐渐放大,特别是交通秩序混乱、大量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放占用道路空间,不仅造成周边居民出行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线的商业品质。

受限于现状的城市空间肌理,难以通过传统的“大拆大建”的模式优化交通组织,同时,随着蓁巷城市功能的提升,交通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一方面需要缓解传统的生活性街道遗留的交通矛盾,另一方面需要满足新的交通出行诉求,可谓“螺丝壳里做道场”。为此,玄武区开展蓁巷-将军巷沿线的交通优化提升工作,进一步优化蓁巷地区交通组织、提升出行环境,实现将其改造为烟火气与书香味并存、便民性与文艺范均好的典范性人文街区目标。

摸清街巷底数
落实“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的要求,针对蓁巷-将军巷的现状,展开全面摸底,全面调查沿街88家商户和所有小区的交通出行特征,确定全线街道空间利用情况,开展全天候、全时段交通调查,分析车流、人流运行规律,摸排周边小区、商户的停车需求和供给情况,作为交通更新改造工作的基础。


探索共建新路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原则,通过议事会、协商会、圆桌对话等多种渠道链接居民、商户、东大师生、游客等不同群体,探讨交通更新改造方案,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出行诉求,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更新改造新路径。
图丨居民议事会&规划师进社区

图丨居民议事会&规划师进社区
注重人本导向
以人的使用需求为导向,调整人与车的关系,街巷空间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向步行、非机动车倾向,形成行人、居民、顾客、游客优先的道路空间,完善步行、非机动车等多元化交通服务及交通节点,打造可自由休憩、集聚的街道空间,从而实现“慢行优先、车行减量”。
采用“微更新”手法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治理工作下足“绣花功夫”的要求,从“量体裁衣”转变为“量布裁衣”,在有限的街巷空间内,优先解决最主要的出行矛盾,满足最基本的交通需求。同时,关注每一寸街巷空间,采用“微更新”的设计手法,优化交通空间,提升出行品质,提升交通精细化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促进街道空间与业态融合
淡化道路红线的分隔,统筹红线内外空间整体设计,步行空间尺度、停车设施配置充分考虑了沿线街巷商业活动、周边居民出行、空间环境提升的诉求,实现从交通到“交通+”的转变。

车行减量、各行其道
优化蓁巷-将军巷沿线各类交通空间分布,面向机动车,将蓁巷(大纱帽巷-四牌楼)由双行改为由南向北的单行,保证基本的通行需求,同时,优化蓁巷-四牌楼、蓁巷-珠江路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案,减少对周边路网的影响。面向非机动车,全线双向行驶,考虑电动自行车的通行需求,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1.5米,非机动车道通过划线、彩色铺装等方式进行柔性隔离,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实现各行其道。
图丨蓁巷街道空间改造前
图丨蓁巷街道空间改造后
图丨蓁巷街道空间改造前2
图丨蓁巷街道空间改造后2
停车管控、合理挖潜
优化蓁巷沿线机动车泊位,减少对主街空间的占用,并通过微更新、微改造手法在沿线小区内部、背交街巷挖潜机动车泊位,实现停车泊位总量平衡。因地制宜地设置停车港湾,集中管控商户、外卖非机动车和共享单车停放。

图丨利用街角空地挖潜,增加停车空间
步行优先、空间保障
通过释放机动车通行空间、优化各类停车空间,拓展蓁巷沿线步行空间尺度和公共活动区域,结合商户布局,局部拼宽人行道,合理设置商业外摆,增加沿线商业活力,通过精细化地设置街头小品、绿植,提升步行出行环境品质。
图丨结合商户分布,因地制宜设置商业外摆、非机动车集中停车区
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
更新后的蓁巷
在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中
焕发蓬勃生机
成为了市民游客“诗意栖居”的幸福街巷
欢迎大家前去打卡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