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翔
苏南工业风城市,也可以很浪漫。
8月29日,七夕,江阴忠义老街正式开街。活动现场发布了忠义老街打卡地图,为忠义老街建设者代表及突出贡献个人颁发了纪念章,还为三对走进忠义老街婚姻登记点进行结婚登记的新人颁发了结婚证。
忠义老街采用新中式设计,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街长245m,北起平冠桥,面对朝宗门,南接INS.忠义1645主题街区。老街依托忠义、漕运、市集等本土特色文化,打造成了涵盖文化体验、社交餐饮、风味小吃、非遗文创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历史文化街区,再现了江南水乡的烟火气息。
忠义老街全长245米,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忠义老街至少有三重“底色”。
一是古今结合。这是一场历史传承与现代生活的相遇,老街既有古朴的一面,基本保留了故居的主体建筑;也有潮流的一面,集结了包括零售、餐饮、水吧轻食、文化休闲等多个品类的潮流店铺和品牌,是一条典型的青年友好型的潮流街区。
忠义老街的“逆生长”,诠释了传统文化的活化理念:并不是把老建筑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
二是江南文化。忠义老街是江阴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于2023年入选了无锡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行走于忠义老街,既能一睹江南水乡的风貌,又可感受近代江阴漕运文化、工商文化的回响。
资料显示,忠义街最初是土路,明清两代铺的是蛋石子,民国时期改用了青石板,街两边的房子白墙青瓦、绿树掩映;酒肆茶庄、书场武馆、米市布行、庙会集市、漕运仓储,商贾云集。近代忠义街短短不足千米的路上,有各类肉铺、饼店、旅馆、茶楼、米行、布庄,一派繁华荣盛江南景象。
正在改造中的忠义街
三是忠义气概。或许还有人不知道的是,地处苏南腹地、长江南岸的江阴,既有江南文化温婉的一面,又有刚强不屈的深厚基因。
忠义街的“忠义”二字,起源于当年江阴10万军民对清兵的英勇抗击。明末清初,清兵挥戈南下,江阴军民在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坚守孤城,抗击清兵24万。81天后弹尽粮绝,城破之日,无一投降。后来,乾隆皇帝在江阴军民抗清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
抗清三公塑像 NeoSong疾风劲草摄
1946年12月,《江声日报》在报道忠义街更名时表示,命名忠义路,一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孤城抗敌,博得忠义之邦不朽之光荣;二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的忠义战绩。
因此,漫步忠义街,不仅能感受江南水乡的浪漫,更能感受江阴人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化的坚守执着。
正如江阴市市长王琪在开街活动上称,忠义老街是江阴人共同的精神原乡与文化根脉。这条街很厚重,承载着江阴“忠义之邦”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江阴人“人心齐、民性刚”的城市精神;这条街很时尚,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历史建筑融入创意空间,古朴大院成为时尚展馆;这条街很浪漫,青石板路、白墙黛瓦、枕河人家,正是流淌在江阴人民刚强不屈下的江南温婉。
刚烈,温婉,坚守,创新。这又何尝不是江阴城市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后,江阴发展步入“快车道”,缔造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华夏A股第一县”“苏南四小龙”等辉煌战绩。去年,江阴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5000亿元大关。
下江南,怎能不到江阴看一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