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郑强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推动文旅产业迈向“质量型、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策略。可通过串联“保护—传承—消费”为一体的机制,持续拓展非遗的文化情绪外延、促进非遗的体验落地、实现非遗的产品转化,以活态传承与旅游消费场景融合呈现新风姿、新气象,体现四川文化的厚度、旅游链接的广度,塑造文化品牌新高度。
文化情绪拓展“安逸”新场景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非遗正在打破“静态展示”局限,借由场景创新让情绪价值从“小众欣赏”提升为“大众时尚”,催生文化新体验文旅新业态。
在城市空间里,非遗与“烟火气”交融产生可知可感的文化场域。例如,成都宽窄巷子蜀绣工坊和百年茶馆在空间上并置形成“刺绣+品茗”的公共文化空间,为都市生活提供“慢慢来”的休憩场所;锦里古街的川剧互动剧场改变观演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不同的情感落脚点。通过这样的互动,为非遗注入新活力,便于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其温度。
在乡村田园里,非遗与自然生态互融形成乡村疗愈型体验基地。川西竹编技艺与林盘景观相融共生,形成“编竹器、赏田景、品农味”的乡村非遗产业链;游客跟着匠人学习竹篮编织,感悟“道法自然”的造物智慧,在田野风韵中放松心灵,通过“劳动+治愈”的文旅融合方式将人文和亲子情愫拓展到生活美学中。
在数字世界里,非遗与现代技术交互实现情绪外延的时空跨越。四川本土方言的幽默属性在互联网传播下引导情绪“接地气”输出,构筑“Z世代”特有的心理防御话语体系,展现了天府文化的豁达乐观;AR技术将川剧变脸等传统技艺提升到“云端互动”成为社交裂变新玩法,“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形式,是对非遗情绪外延最大的拓展。
体验落地构筑“绿色消费”新业态
四川非遗里的“绿色基因”与当代人们的消费理念相吻合,如蜀绣从天然蚕丝中取材、竹编以可再生竹子为原料,成都川菜非遗擅长制作“食材本味”“物尽其用”的菜品等,均成为文旅融合推动绿色消费升级的载体。
构建绿色消费体验链,让非遗智慧“看得见、摸得着”。在郫县豆瓣古法酿造体验中,感受“顺势而为、借日光”的科学方法和物尽其用、顺应天时的人类与自然相处之道;在“从竹林到竹器”的完整体验中,看到每一片竹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通过“认知—认同—践行”的路径,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具体行为。
创新绿色消费品牌,将个性化消费需求适配商业实现路径。蜀绣与现代时装品牌跨界融合,中国审美和天然植物染料在成衣上充分糅合交融;创新竹编技艺用途打造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递包装、可循环使用的咖啡杯套等文创类产品,依托“文旅IP+电商直播”,开启“竹编C位出道”巡讲……这些创新不仅让非遗技艺适应现代生活场景,更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形成绿色消费生态,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发展。推出“非遗绿色认证”,允许合环保要求的非遗产品作标注,引导大众绿色消费;推进非遗美食与生态农业联动,如通过“跟着美食去旅行”,游客在品尝非遗小吃时可深入溯源食材产地,了解“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供应链。这种模式使非遗传承从“政府扶持”到“市场造血”,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增收”三重效益。
产品转化传递“心灵共鸣”新价值
由单纯的地域文化符号上升为情感共振的精神图腾,非遗产品具有文化穿透力和情感共鸣力。
IP化运营打造心灵共鸣的情感符号。借鉴大熊猫作为天府“慢生活”的具象化身经验打造非遗形象,再经由文旅融合被不断放大,成为承载大众情感的精神符号。三星堆青铜面具通过“神秘特性+现代演绎”成为文化IP,联动周边大受欢迎,同时以VR技术赋能,打造“科技+非遗”的叙事方式,使考古发现不再“高冷”,激发文化自信。
跨界融合打通非遗情感价值载体通道。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里四川非遗元素与影视产业相融合,蜀绣纹样与室内设计跨界融合,非遗“进校园”等,不仅能催生文化共鸣,还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促进全民共享增强游客间的情感纽带。贵州“村超”和“苏超”的出圈就是证明。可吸收这一经验,举办“非遗嘉年华”“民间技艺大赛”等系列活动,使普通群众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在雅安等地,依托芦山花灯技艺和特色,村民自编、自排、自演的“花灯戏”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在城市里,不乏“非遗快闪店”入驻到各大商圈,在这里路人可以免费体验制作糖画和剪纸,这种“零门槛”体验能更加有效地把非遗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