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网讯在秦巴山脉与汉江交汇处,十堰市郧阳区正以“绣花功夫”演绎着文旅融合的新范式。这个拥有“郧县人”头骨化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等世界级资源的库区城市,近年来摒弃“大投入”的传统路径,以“微场景、微服务、微联动、微活动”为抓手,通过小切口创新体验、微更新激活存量,实现了从“资源大县”到“文旅强区”的转型迭代。
2024年全区共接待游客241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达206亿元,先后荣获“2025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称号。
理念之变:从资源堆砌到需求穿透,微场景打造“可感可晒”的体验
郧阳区的转型始于对游客“情绪需求”的精准捕捉——不再执着于“文化厚重”的单向输出,而是用微场景让资源变成“可互动、可分享”的体验。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地质公园曾长期依赖静态展示,游客停留时间不足2小时。2024年,景区引入智能讲解机器人、AR实景导览和全息投影技术,游客可佩戴智能眼镜与虚拟恐龙互动、参与“化石修复”模拟实验,不仅门票收入同比增长40%,二次消费占比更提升65%,印证了“游客要的不是‘看古’,而是‘发圈’”的精准判断。
这种场景化思维已渗透到郧阳文旅的每个角落:龙韵村布局落日咖啡、向日葵花海、非遗工坊等,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中华水园打造千米月季花墙与月见草、芝樱花田等,春季花期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成为华中地区“春日打卡顶流”;柳陂镇沙洲村、茶店镇樱桃沟村等村落培育荷花观赏点,将田间烟火与汉江风光相融,花期内吸引12万人次自驾游客;武当不夜城推出MR史诗《黑暗创世纪》,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真正实现“让文化活在当下”。
就连文旅服务的“边角料”也被打造成特色场景:郧白路、郧庙路等沿线交通驿站,融入休憩、观景与文化展示功能,年服务游客超40万人次;城关镇、柳陂镇常态化开展“周末剧场”“四季村晚”,村(社区)“流动实践下基层”文艺活动,年均超200场,让地方戏曲、民乐演奏成为乡村人文风貌的“活标签”,直接带动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5倍,乡村旅游收入增长30%。
行动之实:从大改造到精准微创,微服务解“游客急难愁盼”
郧阳区的文旅突围,胜在用绣花针扎痛点的精细化行动——不搞“重金敲门”的面子工程,而是聚焦游客“停车难、消费贵、出行堵”等实际问题,以微更新激活城市服务能力。
在“空间扩容”上,开展“拆墙透绿”行动,腾挪公共空间新增12个“口袋公园”,公园绿地面积达271.36公顷,让城市变成“四季常绿、四季花香”的开放式景区;利用“边角地”“闲置地”优化10多个微型停车场,新增800多个泊车位,同步建设1200多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A级旅游景区充电便捷度大幅提升,有效解决自驾游客“一位难求”的难题。
在“出行优化”上,郧阳创新推出“车辆违停语音劝离”智能系统,实施“10分钟内驶离免处罚”柔性执法;节假日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免费停车,直接推动自驾游客占比提升33%,成为鄂西北“自驾友好型城区”。
在“惠民让利”上,郧阳年发放300多万元文旅惠民券,惠及50万人次游客;A级旅游景区常态化落实学生、残疾人、老年人门票优惠政策,年受惠群体达15万人次;中华水园、龙韵村等核心文旅空间坚持免门票开放,园内游乐设施、零售摊位执行低租金标准,吸引特色商户入驻数量同比增长35%。这种“让利于民、让利于商”的微举措,既降低了游客消费门槛,又激发了市场活力,形成“游客愿来、商家愿留”的良性循环。
机制之新:从单向输出到动态共生,微联动织“文旅+产业”大链条
郧阳区深知,文旅融合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通过微联动打破产业边界,让文旅成为串联农业、教育、体育的“纽带”,构建“小切口撬动大产业”的融合生态。
在“文旅+教育”领域,依托恐龙蛋化石群世界级资源,郧阳打磨“探秘恐龙王国”研学课程,开发化石修复、地质科考VR体验等模块,带动恐龙主题文创产品销售增长28%;龙韵村“作家小镇”联合作协与出版机构,开展文学创作营、乡村阅读季等活动,年接待外地研学团队6万人次,让“研学游”成为青少年认识郧阳的“第一扇窗”。
在“文旅+农业”领域,郧阳将特色农产品变成文旅IP:安阳镇西瓜、杨溪铺镇黄桃、谭家湾镇葡萄等产业,与和美乡村建设结合,培育“蔬果采摘+生态餐厅+农家乐”一体化场景;郧阳黄酒、青山茶叶、谭家湾香菇等特产,通过景区展销、研学伴手礼等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22%;全年贯穿的“春季樱桃草莓采摘”“夏季西瓜品鉴”“秋季柑橘市集”“冬季农产品展销”活动,吸引50万人次参与农事体验,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800元。
在“文旅+体育”领域,以“小活动聚人气”:举办2025十堰市“和美城乡”篮球联赛、汉江沿岸城市群门球联谊赛,依托体育协会开展徒步、骑行等特色活动;九龙瀑、虎啸滩等景区引入彩虹滑道、水上闯关、峡谷漂流等体育游乐项目,满足全年龄段健身休闲需求,推动体育旅游消费年均增长25%,让“体育+旅游”成为郧阳文旅新增长点。
价值之升:从流量变现到生态重构,微活动聚“长效市场人气”
郧阳区的实践证明,“慢经济”的激活无需依赖“一次性大事件”,而是通过高频次、小规模的微活动,持续释放文旅吸引力,构建“流量-消费-复购”的闭环。
各景区围绕资源特色策划“轻量级活动”:帐篷灯光秀、非遗游园会、亲子趣跑、民谣音乐汇等活动全年不间断,以“灵活精准”的特点对接不同客群——针对年轻人推出露天电影、青年歌手赛,针对亲子家庭开展儿童剧演出、诗词挑战赛,推动年文旅综合收入增长20%;省外推介同样走“小而精”路线,在武汉、西安、北京等地开展“樱舞楚天·桃醉郧阳”“寻源之旅·暑期第一课”等快闪活动,2025年与23家旅行社达成客源互送协议,带动省外旅游团队增长18%。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这些微活动正在重构郧阳的文旅生态:琵琶滩村将废旧厂房改造为郧国府酒厂,年产5万公斤白酒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零收入增长到2024年的56万元。正如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所言:“重资产是昨天的门票,情绪资产是今天的流量,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才是明天的底气。”
从中华水园5000万播放量的月季花墙,到10分钟免罚的柔性违停执法;从恐龙研学28%的文创销售增长,到农户2800元的人均增收——郧阳区用“四微”模式证明:文旅融合不需要“大而全”的宏大叙事,而是要以“小而美”的精准发力,让每个微场景都有情感温度,每个微服务都有民生温度,每个微联动都有产业温度,每个微活动都有市场温度。
这种“以小见大”的实践,正是“小切口引爆大流量,微更新激活慢经济”的生动注脚——当文旅不再是单一依赖,而是成为激活城市活力、带动乡村振兴、链接民生福祉的“支点”,县域文旅的高质量发展便有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郧阳范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