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14日电 题:哈尔滨“艺术农场”:一田诗画解乡愁
新华社记者张玥
久居城市,便会向往田园。在哈尔滨西南方向,游客驱车30多分钟,便能抵达城市的“后花园”——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在这里,有风景,有休闲,有观光,有体验……农业与艺术正在稻田里碰撞出城市旅游新的“流量密码”。
漫步闫家岗农场,仿佛进入了一个以大地为纸、水稻为墨的巨型画坊。微风拂过,广袤的稻田涌起层层绿浪,卷起阵阵稻花香。
站在观光塔的玻璃栈道上极目远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田园画卷在脚下徐徐铺展——百年冰城冰雪画卷尽显冰城魅力,四季生态画卷演绎着四季浪漫;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神笔马良这些经典神话在稻田中焕发新生,与多彩的稻浪共同演绎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这些稻田画不仅将哈尔滨独特的文化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彰显了农业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我们在165亩稻田中设计了6幅稻田画,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让传统文化在田野间绽放光彩,让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黑龙江闫荷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
一辆红色的小火车沿着轨道缓缓穿行在稻田之间,小火车上的游客也变成了画中人,一位游客应景地打开《稻香》作为背景音乐,微风的轻吟和稻叶的沙沙声成了最美的和声。
“孩子特别喜欢坐着小火车穿梭在稻田里,我自己也感觉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仿佛回到了童年。”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讲解员孙慧宇介绍,闫家岗农场的稻田画从每年5月初便开始设计,每年都有不同主题。专业团队先通过精准的定位系统,将设计图投射到水田之中,勾勒出图案线条。随后,由经验丰富的“绘画者”将不同叶色的秧苗插入指定区域。在水稻生长期间,工作人员还需实时监测稻苗的生长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肥方案,确保颜色始终保持纯正,图案清晰不变形。
“稻田画是‘时间的艺术’,随着季节的变化,稻田画的颜色也会由浅变深,呈现不同的美感。”孙慧宇说,稻田画刚“绘制”好时,秧苗还比较稀疏,色彩也没有完全呈现出来,图案若隐若现。7月到8月,水稻进入孕穗至抽穗期,此时稻苗的颜色饱满,植株茂盛,是观赏稻田画的最佳时期。从8月下旬到10月上旬,稻苗的颜色逐渐变黄,稻田画又有了不一样的美感。“过了十一,就是农场收获的季节,这些水稻还能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除了可以欣赏稻田画,闫家岗农场还积极推出“我在‘尔滨’有亩田”定制认养田活动,让游客深度参与农事体验,目前认领面积已超过300亩。游客可以选择一块专属稻田进行认养,从播种、插秧到施肥、收割,全程参与其中,在“粒粒皆辛苦”中品味农事的辛劳和乐趣。
曾经的农田,如今成为人们寻找乡愁的载体。闫家岗农场正以稻田画为核心,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四季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整合农业资源、挖掘乡村文化、引入科技力量,成为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让“美丽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
最美的乡愁不是远去的旧时光,而是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发了芽,开了花,结出满田满坡的希望。一位来自乡村的年轻游客说:“所谓乡村振兴,是让每一个归乡的人,都能在熟悉的泥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