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织锦纳万象,岁月酿城有风骨:我眼中上海的本真之境
十年行吟南北,见惯了城市的气韵格局——或如古卷厚重,藏着岁月的沉淀;或如快帆轻扬,带着时代的风致。直到无数次徜徉上海的街巷,看黄浦江的浪花载着万国建筑的倒影奔涌,听弄堂里的吴语混着咖啡香漫过石库门,望陆家嘴的摩天楼与豫园的飞檐在晨光中相映成趣,才懂上海的“风骨”从不是旅游攻略里的标签,而是在中西交融与烟火日常中焠出的本真——如我以“天地为庐”写尽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它以“江海为砚”书写包容与坚守的传奇,不过是以不同的生命形态,守着同一份“真”的底色。
一、精神内核:以兼容为火,熔铸四维城魂
我常说“诗性赤诚是立根之本”,上海的精神内核,恰是一团烧在长江入海口的“融炉之火”。这团火不灭于潮汐,在向上、向下、向实、向潜的维度里越燃越旺,终成照亮东方的文明灯塔。
向上:破界生长的锋芒——“不向陈规折腰”的开放底气
世人多赞上海“摩登繁华”,我却更敬它“敢开风气之先”的锋芒。当许多城市困于“地域壁垒”的惯性,它偏要做那“中西合璧的先行者”:一百七十年前,外滩的洋行与钱庄并立,让“十里洋场”成为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窗口,“轮船招商局”的汽笛撕开“闭关锁国”的帷幕;上世纪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响起,陆家嘴从农田崛起为“金融城”,让“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旧谚成了历史;新时代,它在“制度型开放”中突围,临港新片区的“压力测试”、科创板的“注册制改革”,把“探索无止境”的锐气写在全球开放的版图上。这种锋芒,哪里是“盲从西化”?分明是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生命注解。就像我写《贵屿》让旧体诗照见现实,它让“江海之利”长出创新新枝——天地为庐,本就容得下传统与现代共舞。
向下:市井扎根的温度——“接地气”的人间底色
高楼之下,藏着最暖的生活烟火。它知城市的温度从不是“天际线的高度”,而是“石库门里的人情味”。清晨的弄堂,阿婆的煤炉上飘着生煎的香气,爷叔的鸟笼在梧桐树影里晃悠,“张家姆妈”“李家阿爷”的招呼声撞在青砖墙上,把“陌生人社会”过成“熟人街坊”;正午的老街,南翔小笼的热气、七宝汤圆的甜香、生煎包的焦香,混着“侬好呀”的软糯吴语,让“异乡客”的味蕾找到“家的滋味”;傍晚的滨江步道,白领的西装与跳广场舞的旗袍擦肩而过,孩子们追着泡泡跑过百年水厂的红砖墙,让“奋斗”与“闲适”在江风中和解。我写《黄姚古镇》记市井烟火,它把“国际范”的疏离化作“弄堂里”的热络——人间即我心,心若不贴地,何谈城之魂?这种温度从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洋场风云”与“柴米油盐”的共生中,自然生长的生命肌理。
向实:躬身前行的担当——“治城需躬行”的务实精神
它从不是空谈“国际大都市”的口号,而是“用细节筑就品质”的践行者。面对“超大城市病”,它不搞“面子工程”,而是“绣花式治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老人下楼不再难,弄堂里的“微更新”留住童年记忆,“15分钟生活圈”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应对“产业转型”,它“腾笼换鸟”不含糊,张江的芯片、特斯拉的新能源、商飞的大飞机,把“实体经济根基”扎得更深;甚至对待“文化传承”,它也以“匠心守护”:豫园的灯会年年上新却不失古韵,朵云书院把“书香”搬进摩天楼,让“老字号”如“大白兔”“蝴蝶牌”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生机。这种“不驰于空想”的务实,像极了我写《垃圾歌》以行动唤醒世人——城市若不落地生根,不如不称其为“家园”;发展若不躬身践行,不过是蓝图上的墨迹。
向潜:厚积蓄势的智慧——“藏锋待时”的沉潜定力
最动人的,是它在“喧嚣中沉淀”的沉潜。一百七十余年开埠史,它像“潜龙在渊”般积累文明养分:江南制造局的机床、商务印书馆的铅字、百乐门的爵士乐、陆家嘴的金融指数,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兼容并蓄”的文明根系层层生长;新时代的上海,不沉迷“流量光环”,而是深耕“软实力”:国际电影节、进博会、上海书展,让“文化名片”越擦越亮;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码,李政道研究所、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在“慢沉淀”中孕育“快突破”。这种“藏锋时耐寂寞,亮剑时定乾坤”的定力,在雨后的武康路可见一斑:老洋房的藤蔓与咖啡馆的落地窗相映,既见“昔日风华”,又藏“今日从容”,恰是对“厚积薄发”的城性诠释。
二、生命姿态:于岁月淬炼中生长,在中西流转中持守
我常以“古榕”喻生命姿态,上海的生命姿态,恰是一棵在江海交汇处生长的香樟:少年时枝桠向“海”而生(开放包容),中年时根系向“陆”而扎(务实坚守),遇风浪时柔韧弯身(历史阵痛),回望时却始终立根“文明”的土壤。
少年时:“开埠拓荒”的热烈——锋芒初露的生长力
这份热烈,是近代开埠后喷薄的文明激情。19世纪中叶,外滩的洋行与码头次第兴起,“红毛夷人”带来的不仅是鸦片,还有蒸汽机、电报与现代商业规则,让“小渔村”跃变为“远东第一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岛时期”的上海仍弦歌不辍,张爱玲的钢笔、傅雷的译稿、周璇的歌声,把“中西交融”的锐气写在摩登时代的扉页上。那时的上海,如少年般意气风发,把“敢闯敢试”的活力写在黄浦江的浪涛上——如同香樟初生时,枝桠向着海风舒展,每一片叶子都带着“向新而生”的热烈。
中年时:“兼容并蓄”的沉静——扎根人间的承载力
这份沉静,是当代发展中的从容觉醒。改革开放后,它不再是“孤悬海外的孤岛”,而是“连接世界的枢纽”:浦东开发开放让“金融基因”重焕生机,张江科技园让“科创翅膀”越练越硬;它既能容得下陆家嘴的“国际范儿”,也守得住弄堂里的“烟火气”,既能让“米其林餐厅”与“苍蝇馆子”各美其美,也能让“西装革履”与“睡衣拖鞋”和谐共处。这种从“锋芒外露”到“兼容共生”的转变,恰是香樟扎根土壤后,用枝叶为众生遮阴的温柔。
遇挫时:“风雨立根”的柔韧——顺逆皆安的适应力
这份柔韧,藏在“破与立”的辩证里。抗战时期的“孤岛”岁月,它以“文化救亡”坚守文明火种,《申报》的笔、新华艺专的画、进步剧团的戏,让“文脉”在炮火中未断;计划经济年代,它从“消费城市”转型为“工业基地”,纺织厂的纱锭、汽车厂的流水线,为国家建设扛起重担;疫情来袭时,它“精准防控”与“民生保障”并举,“团长”的微信群、志愿者的防护服、保供物资的配送车,让城市肌理在挑战中更显坚韧。正如台风中的香樟,枝干弯而不断,雨停后更显苍翠——如同榕树在风雨中弯身却不断裂,雨停后依旧向上生长,每一道伤痕都成了更坚韧的年轮。
回望时:“守正出新”的沉潜——知止守常的持久力
这份沉潜,是当代上海对本真的坚守。它修旧如旧:让石库门的“老虎窗”留住老上海记忆,让外滩的万国建筑讲述百年沧桑;也创新求变:让临港新片区的“无人码头”领跑智慧物流,让徐汇滨江的“西岸艺术区”成为文化新地标。当许多城市追逐“千城一面”,它却始终记得:开放不是丢掉根脉,而是让传统在当代“活起来”——恰是香樟历经岁月后,把锋芒藏于浓荫,只留清凉与生机予人间。
三、情感向度:锋芒藏温柔,兼容裹热肠
上海的情感世界,如同一枚多棱的城性宝石:对守旧的锐度、对市民的温柔、对变迁的豁达、对信念的赤诚,在不同面向折射出生命的温度,却始终以“真”为底色。
对守旧与虚妄:“敢破敢立”的锐度——不尚虚言的硬气
这份锐度,是对“故步自封”的清醒反抗。当有人质疑“开放会丢传统”,它用“新天地”的石库门里弄证明:老建筑能装下新生活;当有人空谈“国际化”却忽视民生,它用“早餐工程”“适老化改造”回应:繁华要让每个人都触摸得到;甚至对待“自身短板”,它也不回避:“教育医疗资源均衡”“交通拥堵治理”,用“问题导向”的硬气打破“完美滤镜”。这种“见虚就破”的硬气,像我在诗中批判虚妄——利刃出鞘,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守护“务实开放”的本真。
对市民与烟火:“细致入微”的温柔——悲天悯人的柔软
这份温柔,是对日常生活的共情凝视。弄堂里的“便民修鞋摊”修的不只是鞋,还有“过日子的体面”;菜场里的摊主会帮老人把菜切好,超市的服务员会教阿姨用手机支付,让“陌生人社会”藏着“熟人般的暖意”;就连“精致”的上海人,在疫情中化身“团长”为邻里抢菜,在暴雨中为路人撑伞,让“小资”的标签下藏着“大爱的热肠”。我写《非典重来记》记苍生疾苦,它用“弄堂里的互助”写人间温情——真正的城市温度,从不在摩天大楼,而在“你需要时,有人递过一把伞”的细碎里。
对变迁与生长:“顺势而为”的豁达——宠辱不惊的通透
这份豁达,是对城市命运的诗性顿悟。它接受“从工业重镇到金融中心”的转变,不纠结“厂房远去”的失落,而欣喜“科创崛起”的新生;它包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不固守“吴语壁垒”,而享受“万国美食”“多元艺术”的热闹;它看待“排名起伏”,不焦虑“GDP位次”,而专注“民生福祉”“创新活力”,因为它懂“城市的价值不在排名,而在生活其中的幸福感”。这种“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通透,像我在《沁园春·感怀》中写“何须论得丧”——城市的本真,从不是静态的“辉煌”,而是动态的“生长”,如黄浦江的潮汐,涨落间自有力量。
对信念与未来:“守正出新”的赤诚——薪火相传的热忱
这份赤诚,是对“海纳百川”的执着坚守。从开埠时的“实业救国”到当代的“科创兴城”,从商务印书馆的“昌明教育”到朵云书院的“全民阅读”,一代代上海人把“开放、创新、包容”的信念刻进骨子里;孩子们在中共一大会址看“红船模型”,眼神里的敬畏与坚定,是红色基因的新火种;年轻人在张江实验室攻关、在进博会服务,把“海派的精致”与“时代的使命”熔铸成新的城市精神。这种“以初心待开放,以诚心待未来”的热忱,像我十年坚守诗性初心——城市的本真,从不在钢筋水泥,而在“一代接一代,把包容的火传下去”的信念里。
四、处世智慧:以通透为盾,在守变间寻平衡
上海的处世之道,是“守本真”与“善变通”的辩证共生:既不做困于“传统枷锁”的保守者,也不做脱离“本土根基”的冒进者,在包容与坚守中找到城市的支点。
守得住风骨,也放得开格局——在传统与现代中平衡
它的风骨,是对本真的绝不妥协:石库门可以商业化,但“里弄肌理”不能破;吴语可以融合,但“乡音乡愁”不能丢;老字号可以创新,但“匠心品质”不能变。它的格局,是向世界敞开的胸怀:从“一口通商”到“进博会主场”,从“外滩金融”到“临港新片区”,让“上海故事”成为“世界语言”。这种“守风骨而不封闭,放格局而不失本”的平衡,恰是“伟大藏在微小里”的城市智慧。
看得开得失,也熬得过寂寞——在生长与沉淀中持守
它看得开“产业迭代”的短期阵痛,明白“舍低端利”才能“得高端兴”;它熬得过“文化深耕”的寂寞,在“慢工出细活”中修复历史建筑、培育本土品牌,让“城市气质”在耐心里愈发醇厚。就像苏州河的水流,曾经浑浊不堪,如今清澈蜿蜒,终与黄浦江相拥入海——城市的生长从不是一路狂奔,而是“该沉淀时扎根,该生长时拔节”。
知何时静,也知何时动——在沉淀与创新中蓄力
它知“静”:对历史文脉“耐心守护”,让外滩的钟声、弄堂的叫卖、老字号的手艺在时光里慢慢流淌;它知“动”:对科技创新“大胆突破”,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在实验室快速生长。这种“静时如古桥卧波,动时如江潮奔涌”的智慧,在“历史风貌区保护”与“科创中心建设”中显明:守得住“不变的魂”,才能跑得赢“变化的时代”。
尾声:城魂如酿,在岁月中生长为永恒
上海的本真特质,终是一场“文明的发酵”:以一百七十余年开放史为“酒粮”,以长江东海为“酒坛”,以世代人的包容与坚守为“酒曲”,在岁月的风雨中酿出一杯“初尝有开放锋芒之烈,再品有市井烟火之醇,回味有兼容豁达之甘”的生命酒。
这酒里,有外滩的万国风华,有弄堂的吴语软侬,有陆家嘴的金融脉动,有张江的科创之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本真,从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动态的“生长”——如江海般辽阔,容得下传统与现代;如香樟般温润,装得下锋芒与温柔;如岁月般绵长,经得起顺逆与繁华。
正如我站在外白渡桥上回望,晨光中的陆家嘴与外滩在江面上连成一线,货轮的鸣笛与弄堂的鸟鸣交织成歌,忽然懂了:上海的本真,从不是“过去的传奇”,而是“每一代人都在续写的开放故事”,是让中西文明在天地人间永远流转的力量。
题赠上海
浦江潮涌接沧溟,百年开埠酿一城。
外滩楼影藏青史,弄堂吴语起欢声。
科创潮生惊四海,文脉薪传续新程。
最是申城真本色,兼容并蓄向天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