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说起“散装城市”,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江苏的苏州——其下辖的昆山、张家港等县级市个个经济强悍,以至于很多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属;或是广东的佛山,顺德、南海等下辖区的名气甚至盖过了地级市本身。这些发达城市的下辖区县凭借蓬勃的经济实力,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对地级市的归属感也就相对较弱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经济相对没那么发达的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北省,竟然也藏着这么一座“散装城市”,那就是荆州。荆州的经济在湖北省不算顶尖,下辖区县的经济也都普遍比较弱,但其下辖区县对荆州市的认同感,却比许多经济强市还弱。这背后的原因,恐怕比想象中更复杂。
荆州坐落在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的冲积平原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只要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就不可能对“荆州”感到陌生。然而,与“荆州”这个地名的赫赫声名相比,如今作为地级市的湖北荆州,在全国城市中的“存在感”却有些尴尬。
湖北省荆州市现在一共下辖2个区(荆州区、沙市区)、4个县级市(监利、石首、洪湖、松滋)和2个县(江陵县、公安县),但这些荆州市下辖区县的人每当提起自己的家乡,却往往只说区县名,而通常不会说自己是“荆州人”。
荆州的这种“散装”特质,在沙市区体现得尤为明显。老一辈人至今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沙市”曾是湖北的“明星城市”——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当时沙市为省辖市),沙市的轻工业极度发达,沙市日化的“活力 28”洗衣粉红遍大江南北,街头的百货大楼、电影院比肩武汉,一度被誉为“湖北第二城”。后来,沙市与荆州地区合并为新的荆州市,沙市成为荆州市的市辖区,但“沙市人”的身份认同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在沙市街头,你问当地人“是不是荆州人”,十有八九还会纠正你:“我是沙市人” 。
而在监利、洪湖、石首等县级市和县城,对荆州的“疏离感”则更多源于现实的不便。去过荆州下辖区县的人会发现,这里的交通格局堪称“散装”的催化剂——除了松滋市有铁路,荆州其他大多数区县至今不通火车。更有意思的是,松滋的铁路线竟然还是连通到宜昌,而非荆州市区。
对于没通火车的下辖区县来说,若选择公路出行,去武汉、宜昌甚至湖南岳阳,往往比去荆州市区更方便。比如洪湖到武汉市区仅1.5小时车程,到荆州却要2小时;监利到岳阳的距离,比到荆州市区还近50公里。这样的交通情况,让荆州市下辖的区县与荆州市区的联系自然变得松散。
当然,“散装” 的荆州并非没有向心力。长江穿城而过,给了所有区县共同的“母亲河”记忆,而随着荆荆高铁的建设(荆州至荆门)、长江港口的整合,交通壁垒正在逐渐打破。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洪湖的螃蟹、监利的大米、沙市的日化品,都能更顺畅地通过“荆州”这个品牌走向全国时,荆州区县的“自我认同”与地级市的“归属感”,会找到新的平衡点。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