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如何让文旅推介不再停留于口号与画册,而是在游客心中种下向往的种子?河南文旅在武汉探索性地给出了一份创新答卷——将旅游推介搬进剧场,用戏剧艺术讲述中原故事,以文化共鸣激活跨省文旅新动能。
长江连黄河,荆楚通中原。8月4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南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豫见荆楚·江河有约——跟着戏剧游中原”河南文化旅游(湖北)推广活动在武汉琴台大剧院拉开帷幕。
以戏剧为媒,河南将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表达带到武汉,向湖北游客发出“跨城追剧”的盛情邀约。
“知音湖北”遇见“老家河南” 豫鄂开启江河对话
湖北与河南山水相连、文化相济,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往来频繁。长江与黄河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奔涌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在河南,多座城市分布在黄河两岸。
“从中原的黄河岸边,来到美丽的长江岸边举行推介会,我们要送给大家一台好戏,其中既有精彩的文艺演出,也有河南旅游产品的推介。”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耀霞深情地说,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两地将携手保护和传承黄河、长江文化,并围绕两大流域的文明、文物、非遗和美食开展合作。期待湖北的朋友们准备好行囊,来河南看美景、品美食、体验文化。
河南与湖北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连、文脉相通,自古就是好邻居、好伙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童建新表示,近年来,河南文旅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核心品牌,以“老家河南”为情感纽带,将文明积淀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产品,为各省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当“知音湖北”遇见“老家河南”,一定能书写两地文化旅游合作的新传奇,共筑两地文旅协同发展的新高地。
南阳市委常委、副市长于海永表示,近年来,南阳全面实施“宛美”旅游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山、水、花、草、人文、中医、康养”等资源统筹利用,不断完善提升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让游客来南阳吃得暖心、住得舒心、行得顺心、玩得开心。春来南阳,可赏月季烂漫;夏至南阳,能享避暑清凉;秋临南阳,宜品楚风汉韵;冬游南阳,可观民俗非遗。同时,也热切期盼湖北文旅行业的朋友们来南阳考察洽谈、投资兴业,共谱合作新篇。
现场签订了游客互送战略合作协议,南阳与武汉两地将加强深度融合,进一步实现两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兴。
可玩、可尝、可感!河南文旅资源浓缩进舞台展台
此次推介会突破传统模式,将河南特色文旅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互动的文旅产品。
活动现场搭建了一个个“浓缩型”的特色文旅展台。信阳新县的展台前围满了咨询的游客,询问如何前往,工作人员笑着递上出游攻略;三门峡和开封展台的文创成了抢手货,天鹅造型的玩偶和开封字样的冰箱贴夺人眼球;在安阳展台,整只道口烧鸡刚切开,就被试吃的观众“秒光”,工作人员忙不迭补货。在南阳各个展台,西峡展台陈列着各式恐龙玩偶,生动体现了“恐龙之乡”的特色;卧龙展区则摆出一瓶瓶非遗老醋供大家品尝,醇厚的口感让不少市民赞不绝口;方城展区更是热闹,工作人员现场切制香软的锅盔,不少老年人也兴致勃勃地品尝起来;邓州展台通过花洲书院的剪纸画和《岳阳楼记》的故事讲解,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南阳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展区用“可玩、可尝、可感”的方式,让武汉市民真切触摸到河南文化,实现了“台上台下”同样精彩。
南阳与武汉两地在楚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南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荆楚文化的重要发展区域,共同为楚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永亮热情地向湖北观众送出“大礼包”:“即日起至8月31日,南阳五朵山、七十二潭、七峰山、丹江大观苑等景区对武汉市民实行免门票的优惠政策,希望大家到南阳来体验不一样的夏天!”
近年来,南阳围绕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戏剧越唱越精彩,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任永亮介绍,南阳不断创新传统戏剧的演艺形式,推出了话剧、沉浸式演出等新形式,让传统戏剧走下舞台,进入景区,让游客既能观光,又能观演,还能通过互动体验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热门剧目外,河南文旅此次还带来了来自河南各地市的文艺节目,观众能在一场推介活动中多角度欣赏河南特色。
《现在出发去南阳》带领观众一起聆听那段属于南阳的故事;《美在九镇十八湾》让人们共同领略新时代信阳的生态之美、乡村之美、发展之美;走进“豫州之腹地”开启一场《天中游记》,解锁驻马店的N种魅力;安阳带来的曲艺说唱《运河情》,让大家一起聆听献给运河的动人情书;叩开中原大地的西大门,一曲国家级非遗“陕州锣鼓书 ”《摇滚三门峡》惊艳亮相;来自郑州和开封的情景推介《郑州畅游记》《一城宋韵 东京梦华》,带观众领略两座古都的独特魅力……不同地方的节目集中展示,塑造出河南文化多样立体的形象。
“旅游推介+剧院演出”,因一场戏而奔赴一座城
旅游是为了体验,而剧场恰恰是制造共情体验的空间。由南阳市曲剧团打造的新编历史剧《医圣仲景》邀请观众走进一场关于河南的文化叙事,跳出传统文旅营销的单向输出模式,转而为武汉市民构建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情感连接。
张仲景是我国历史上光耀千秋的医中圣者,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确立了“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医圣仲景》主要表现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初衷和心路历程,艺术化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医圣形象,彰显了张仲景为救治天下苍生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他医一人疾、不如医万人疾的医者情怀。
“以往观众走到剧院就是来看演出、听音乐会,而本次推介会的观众来到剧院,是为了进入一个充满文化和旅游的世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华中区域分公司总经理王文平表示,本次推广活动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中原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魅力,走进剧场欣赏精彩演出,还能看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这为文旅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让更多观众和游客了解河南。
王文平说:“这种形式为演出行业树立了典范,剧院除了能为观众提供演出观赏外,还应该发展成为集导览、体验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中心。本次河南文旅的活动推广形式,必将被更多城市借鉴和追随。”
在文旅市场日益“内卷”的今天,简单的“网红打卡”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持久的文旅吸引力实则是在比拼文旅产业的深层竞争力——文化软实力。随着河南戏曲在湖北唱响,这次活动便不仅是剧目宣传,更是一次城市文化厚度的集中展示,通过“先体验、后引流”,将武汉的“戏剧粉丝”转化为赴豫旅游的潜在客群。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与现场火爆场面相呼应的是,通过湖北文旅官方抖音平台直播的线上观看量持续攀升,突破60万人次。这种线下剧场爆满、线上流量激增的现象,充分展现了“文旅推介+剧场展演”创新模式的市场吸引力。
当观众因一场戏而对一座城市产生好奇,文旅产业链自此被激活。剧场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艺术本身,而是成为串联“吃住行游购娱”的枢纽。
剧场是演出的终点,却是文旅消费体验的起点。河南将文旅推介搬进剧场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武汉市民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更探索出跨省文旅营销的新范式:用艺术撬动消费,让文化成为城市间对话的“通用语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