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张坝古村里的陇南民居
张坝古村落民居
牛旭斌
盛夏时节,从陇南市武都城里出发,前往武都区琵琶镇的张坝村古村落。
琵琶镇,本就是藏在秦岭余脉里的宝地。秦岭馈赠的半湿润气候,让这里既有北方山峦的雄浑高峻,又带着南方山水的灵秀温和。琵琶河在重山叠嶂间迂曲奔流,麻崖梁挽着秦岭的余脉,山势险峻却藏着生机——这片南北过渡带上的土地,连江河都带着韧劲,山峦里透着灵气。
顺江而下,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坡上连片成海的油橄榄。这些常青的乔木格外惹眼,结满了果实仍不改苍绿,一年四季将江岸装扮得生机盎然。如今盛夏更是枝繁叶茂,在阳光下舒展着浓绿的叶片,为起伏的山坡覆上一层碧玉般的绿毯。
高速公路临江延展,时而跨江而过,时而穿入山腹,时而如绸带摆腰般蜿蜒,时而似长袖甩展般开阔。当路身紧依着江岸与山峦时,从车窗望去,一排排柳树正舒展着丝绦,在风中轻轻摇曳,把夏日的清爽都系在了梢头。
钻天的白杨更显蓬勃,满树新条窜着疯长,片片嫩叶在骄阳下泛着细碎的光,熠熠闪烁,正在向天空撒落碎金碎银。
江流冲积出的山峪小盆地上,小镇村郭依势而建。有人家的地方便有连片的田地,阡陌之间,菜蔬鲜绿得能掐出水来,果木的繁枝在夏风里沉甸甸地摇晃,向日葵正顶着金黄的花盘招展,农人们荷锄穿行其间,翻土、埋肥、浇园。山坡上的落叶松早已褪去春时的茸茸新绿,换上了盛夏的浓荫,一树树苍翠挺拔。去年冬天衰败的枯草早已被蓬勃的绿意取代,在风中舒展着筋骨。核桃树、梧桐树、楝子树都已葱茏如盖,那些曾怀抱着花事的乔灌,如今正把果实悄悄藏在叶间,在漫山遍野的岭上铺展盛夏的丰茂。
离张坝村越来越近,鹅卵石铺砌的村道上,汽车缓缓减速。入村要过的第一座小桥由横木搭建,仅供单人通行。拾上一阶阶石板路,脚底触着微凉的石面,才更准确地体会到“阶”字里藏着的清凉意境——一瞬间仿佛被清风野树温柔包裹,被磨盘溪流轻轻唤醒,市井的喧嚣、案牍的冗繁、生活的琐碎顷刻间被抛在脑后,只余下满心的舒展与欢喜,禁不住心花怒放起来。遂举起手机,想把这夏日里少见的古老、难得的微小,全部定格在镜头里。
顺着那条窄窄的碎石小路往村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慢慢挪着步子,一步一步离村子越来越近。村口的老槐树不知站了多少年,粗壮的枝干向天空舒展,浓密的绿荫为院落铺出大片的清凉。树下的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点,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村落的过往。
人们纷纷从树下走过,就能看见依山而建的老屋。这是一座见不到水泥痕迹的村落,房院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来自周边的原始山林。烟熏的墙壁,是岁月用朝暮涂绘的底色;地基的石条,是祖先从河床里一块块搬来的垒砌。据地方民俗学者介绍,张坝家族的根脉,正源于“湖广填四川”或“填陕南”时期的移民定居,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建房,才有了如今的村落模样。
在张坝村,每一座老屋的诞生,都藏着村民们与自然共生的先天智慧,更凝结着换来一砖一瓦的万般辛劳。就说房屋的地基,皆取自村旁河谷岸滩——村民们俯身捡拾那些巴掌大小、平整结实的河石,装进背篓里,弯腰弓背一趟趟从河滩往山坡上运。这些被河水冲刷得温润光滑的石头,在日复一日的积攒中渐渐堆成小山,再被一块块仔细砌筑,严丝合缝地拼出坚实的房基,像给房屋打牢了沉稳的“根基”,任岁月风雨也稳如磐石。
墙体的修筑则更见功夫,全凭山坡上黏性十足的黄土做“主角”。村民们先将黄土细细筛过,掺入少许碎石沙砾增加硬度,加水拌匀成黏稠的泥料。接着架起木制墙板,用铁锨一铲铲将泥料填进墙板之间,再压上柔韧的藤条当墙筋,连番挥动沉重的镢头反复捶砸,拿石杵密密压茬夯实,直到泥土紧密得再难插进一根铁丝。这样一层一层往上筑,每一层都凝聚着力道与耐心,待墙板拆除后,便显露出敦实厚重的泥坯墙,带着黄土特有的质朴色泽和坚固表情。
墙身立起后,建房的节奏便愈发紧凑起来:选粗壮的木料做立柱,撑起房屋的骨架;架上笔直的檩条横跨梁柱,铺好细密的椽木做“筋骨”;再用竹条或树枝编起稀疏的耙子铺在椽上,糊上一层混着麦草的泥浆做垫层。最后,将从窑厂运来的青瓦一片片小心铺在屋顶,瓦片交错咬合,既挡风雨又利排水。当最后一片脊瓦盖好,一座土墙青瓦的房屋便在山坳里拔地而起,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手作的温度,成为人们遮风避雨的安居之所,也将张坝村祖祖辈辈的生活记忆,深深植入这片土地。
徘徊老屋,座座院落高低错落,厦房左右平衡,土木石瓦的组合,无不是传奇;座座天井开合有致,起居敞聚依序,长幼男女的布置,伦理有序,无不是生活的经典。
穿过高高的屋檐台,跨过高高的门槛,仰望高高的屋脊,世世代代未曾迁挪的张坝人,对那些年月的光阴,有过高于大山的期许。
行至深处,来到陇南民居泛博物馆。这里没有生硬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一件件带着岁月温度的实物、一帧帧定格时光的图片,以及精心复原的场景细节,将陇南大地上那些至今保留完好、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生动鲜活地呈现在游客眼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地方特有的民居文化与文明。
展区内,从山区的土木瓦房到江边的吊脚楼,从古朴的四合院到依山而建的窑洞民居,每一种建筑形式都承载着陇南独特的地理印记与人文记忆。你能看到带着岁月包浆的老木门、雕刻精美的窗棂雕花,它们曾是民居的“脸面”,见证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起居;也能通过高清图片俯瞰民居与山水环境的和谐布局,了解“依山傍水”“就地取材”的建造智慧。那些记录着民居建造过程的工具、展现生活场景的老物件,更是让静态的建筑有了烟火气,仿佛能让人窥见往昔陇南人在这些屋子里生火做饭、闲话家常的温暖画面,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沉浸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读懂陇南民居里的乡愁与岁月。
村后的山坡上,油橄榄树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风过时掀起层层绿浪。田埂上,各种野花正开得热烈,金黄的花海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老屋相映,美得让人心头一颤。农人们戴着草帽在田里劳作,锄头起落间,泥土的芬芳混着花香扑面而来,那是属于乡村的鲜活气息。
走累了,坐在老屋的石阶上歇脚,看阳光慢慢爬过墙檐,听远处的溪流潺潺作响。这里的时光仿佛走得格外慢,慢到能看清每一片瓦的纹路,听清每一声鸟鸣的婉转。
张坝古村,就像一处被时光温柔以待的秘境,把陇南的山水灵气、民间温情都藏进了黄墙、石板、炊烟与绿意里,等着每个路过的人,来读懂它的故事。
相关链接
武都美丽乡村游
宁家山村
在武都区鱼龙镇的群山褶皱里,藏着一座用青石板写就的村庄——宁家山村。这里没有喧嚣的车流,只有风穿过梨树林的沙沙声;没有冰冷的钢筋水泥,只有土墙木柱与石板瓦共同搭建的温暖家园。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村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石板房建筑群。青灰色的石板瓦层层叠叠,土墙在阳光下散发着暖黄的光,木柱撑起的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串和火红的辣椒串,成了最鲜活的装饰。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四合院的天井里或许正有老母鸡带着雏鸡踱步,墙角的月季开得热烈,花瓣上的露珠折射着晨光,与石板地面的青苔相映成趣。村民说,这些石板房冬暖夏凉,遇到暴雨时连屋檐的水流都带着韵律,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午后的村庄渐渐热闹起来,文化休闲区成了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古朴的文化长廊爬满了牵牛花,廊下的展板上贴着老照片和民俗故事,诉说着村庄的过往。
宁家山村的美,不在轰轰烈烈的奇观,而是石板的沉静、梨花的温柔、人情的温暖。它像一位守着岁月的老者,用最朴素的方式,将乡村的诗意与烟火气,写进了每一块石板、每一朵花瓣、每一缕炊烟里,等待着每一个懂它的人,前来读这满村的温柔。
凤屏村
走进裕河镇凤屏村,仿佛一头撞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云雾像轻纱般缠绕在山间,青石板路沿着溪流蜿蜒,每一步都踩着清脆的水声。
八福沟的栈道是村里的“观景画廊”。5公里的环线串联起一路惊喜:瀑布从峭壁纵身跃下,水花溅在脸上带着清凉;苔藓爬满的岩石间,泉水渗出汇成细流,叮咚作响。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栈道上洒下斑驳的光点,走着走着,就与一片碧绿的茶园撞个满怀。
最动人的还是山林间的“原住民”——金丝猴。这些金色的精灵常在树梢间跳跃,长尾一甩便消失在绿意里。若是运气好,能在观景台看见它们捧着野果啃食,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访客,瞬间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田埂上的茶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村民的竹篮里盛着刚采的茶芽。傍晚的凤屏村,炊烟与云雾相融,金丝猴的啼叫声在山谷间回荡,这便是藏在陇南深山中的温柔秘境。
大坪村
安化镇大坪村的清晨,总被茶园的薄雾叫醒。茶庄园里,露水还挂在茶芽上,采茶人的竹篮已盛满翠绿,指尖划过茶叶的沙沙声,混着远处瀑布的轰鸣,成了山村最早的晨曲。
沿着青石板路往村里走,“小上海古街”的木楼檐角挑起晨光。雕花窗棂后飘出柴火香,老店铺的木门“吱呀”开启,掌柜的吆喝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抚摸着明清老墙的斑驳纹路,仿佛能触到旧日赶集的热闹。
初心广场旁,亿年松化石沉默矗立,而不远处的瀑布正奔涌如银。马峰山的绿意漫过山坡,风里裹着茶香与松涛,深吸一口,全是自然的清甜。在这里,时光总愿意慢下来,陪你看古街炊烟、茶园云雾,把日子过成一首悠闲的诗。
孟家山村
孟家山村
池坝深处的孟家山村,像被群山轻轻托起的绿宝石。晨雾还没散尽时,村庄便从层层梯田里探出头来,青瓦土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悬在云端的秘境。
这里拥有陇南少有的高山草甸景观,放眼望去,那如诗如画的草甸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延伸到远方,与蓝天白云相接。微风吹过,草浪翻滚,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漫步在草甸上,脚下是柔软的青草,身旁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远处还有悠闲吃草的牛羊,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
孟家山村不仅自然风光优美,红色文化也十分丰富。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浮雕、村史馆等红色旅游景点成了游客们的“打卡地”。走进村史馆,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都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让人不禁对他们的英勇事迹肃然起敬。 (甘肃日报编辑综合整理)
武都景点推荐
五马童话小镇:走进陇南武都区的五马童话小镇,仿佛一脚迈入了立体的童话绘本。这里以经典童话故事为灵感原点,从入口的彩色城堡拱门到沿街的尖顶小屋,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童真与想象。
小镇的“一店一景”藏着不少巧思:糖果色的烘焙坊外墙画着《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兔子先生,复古玩具店里陈列着铁皮青蛙与木质木马,连街角的奶茶铺都做成了南瓜车的模样,随手一拍都是充满童趣的壁纸。孩子们总能在这里发现惊喜——或许是藏在花丛中的卡通雕塑,或许是挂在路灯上的童话角色风铃,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甜香与欢乐气息。
玩乐项目更是让孩子挪不开脚步:长达百米的彩虹滑道如一道七色拱桥架在草坪上,从顶端飞驰而下时耳边满是风声与笑声;能同时容纳数十人的“千人秋千”荡起时,仿佛能触摸到天上的云朵;卡丁车赛道沿着绿植围栏蜿蜒,孩子们戴着头盔踩下油门,变身勇敢的童话小骑士。玩累了,可到铺满鹅卵石的休息区坐坐,看远处风车慢悠悠转动,听溪流在脚边叮咚作响。
夜幕降临后,文化步行街上的灯笼次第亮起,沿街小店透出暖黄的灯光,偶尔还能遇到穿着卡通服饰的工作人员分发小礼物,让梦幻氛围从白天延续到夜晚。
无论是带孩子追寻童话里的美好,还是在忙碌生活中寻一处轻松角落,五马童话小镇都能让人卸下疲惫,重新拾起心底的纯真与快乐。
姚寨沟风景区
姚寨沟风景区:素有“陇南九寨”美誉的姚寨沟风景区,藏在武都区的青山绿水间,这里没有喧嚣的人潮,却有着不输名景的灵秀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铺展在山谷间,参天古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走在林间满是清新的草木香气。山间瀑布如银练垂落,飞泉撞击岩石的叮咚声与林间鸟鸣交织,奏响天然的山野乐章。
姚寨沟的美,藏在四季的流转里。盛夏时节,沟内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8℃,是天然的避暑凉廊,茂密的树荫挡住烈日,溪水潺潺带着清凉,走在林间仿佛被自然的空调包裹;深秋时分,漫山树叶染上金黄与火红,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层林尽染的风光如油画般铺展开来,随手一拍都是绝美的秋日壁纸;冬日雪后,山林换上素白盛装,树枝挂满冰晶,溪水凝结成剔透的冰瀑,静谧中藏着别样的清冷之美。
沿着景区的核心景观“十里花溪栈道”漫步,是亲近自然的最佳方式。栈道依山傍水而建,脚下是木质台阶,身旁是盛放的野花与潺潺溪流,偶尔能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松鼠在树枝间跳跃。行至中途,便能遇见澄澈如镜的仙女湖,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绿树,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坐在湖边的石凳上静静赏景,时光都变得温柔起来。
姚寨沟的美,既有自然的灵秀,又有生活的烟火,无论是寻凉避暑、亲子嬉戏,还是放空散心,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时光。
万象洞:在陇原大地的怀抱中,万象洞风景名胜区以其鬼斧神工的溶洞景观闻名遐迩。
步入洞内,仿佛闯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有的如利剑直刺苍穹,有的似仙女下凡轻舒广袖,还有的像珊瑚玉树般晶莹剔透。这些由碳酸钙缓慢沉积形成的自然奇观,在岁月的雕琢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难怪人们会赋予它“地下艺术宫殿”的美誉。
更令人称奇的是,洞内常年保持着14℃左右的恒温,无论洞外是炎炎夏日的酷暑难耐,还是数九寒冬的冰封雪冻,洞内始终温暖如春。每到盛夏时节,这里便成了天然的避暑胜地,游客们漫步在清凉的溶洞中,既能躲避外界的高温,又能沉浸式欣赏奇幻的钟乳石景观,感受大自然的清凉馈赠。
对于亲子家庭来说,万象洞更是一座生动的“地质科普课堂”。在游览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了解钟乳石、石笋的形成原理,听向导讲述溶洞发育的地质故事。从奇幻的自然景观到舒适的游览体验,再到丰富的科普价值,万象洞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探索自然、休闲避暑、亲子研学的理想之选。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