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草木兀自向天穹疯长,官太尉桥的石板路却有些冷清。行道树荫里,垂緌流响,从巷头晃到巷尾,闹意远不及河对岸的商铺林立、游人如织,于是终遁入浓密的绿色间,化作小径的背景。
东临碧水清波,西枕青瓦民居,流水浸透幽幽小巷,晕开了岸上人家的烟火,也添了几分遗世独立的气韵。进则繁华,退则隐逸,古巷于喧嚣中独守一份从容。
巷名源于巷中那座官太尉桥,相传宋代一位官姓太尉居此,桥与巷共享“官太尉桥”之名。然其生平已湮没于史册,唯留名号在青石上低吟。
单孔梁式的石桥,桥基可追溯至南宋《吴郡志》记述,典籍记得桥的年岁;桥身武康石与花岗岩斑驳,刻着“光绪四年重修”的铭文。历经八百年风雨,官太尉桥坚韧如老者脊梁,是罕见的宋代桥梁实物。
“无雕镂之饰,质朴而已;鲜轮奂之美,清寂而已”,这是袁学澜对家宅的描述。
清咸丰二年,诗人袁学澜购得旧宅,屡试不第的他,在此辟园著述。因推窗可见双塔倒映池中,遂名“双塔影园”。他于此园写下《吴郡岁华纪丽》,记录三百余项吴地风俗,更以一千二百余首竹枝词,诉说清代苏州的一片繁华。
游人为老街送去喧嚣,深藏的官太尉桥却始终清寂,保持着文人踱步的节奏。石桥是停驻的逗点,古宅是深沉的句读,而那掠过水面的飞鸟,恰是诗行间灵动的转韵。
或许所谓江南,从来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风景与意境相合的刹那——就像此刻,湿风掀起河面一角,露出底下沉淀的过往今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