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上海:老外扎堆,购物+安利两不误?
“五一”期间,上海这座魅力之都又成了热门打卡地。你有没有发现,这次街头巷尾多了不少外国面孔?他们在上海都干了啥?
原来,在繁华都市欣赏美景、体验文化的同时,这些外国游客也热衷于购物,茶叶、丝绸、特色美食等中国特色商品成为首选。
来自意大利的朱丽叶还特别向海外朋友推介:上海是一个值得亲自来看看的城市,这里的体验无可替代。
老外们的“新手村”
不断上新的打卡地图
据了解,过去一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600万人次,上海口岸通过免签入境的外国人数量在全国空港中居首位成为中国入境游第一站。
从外滩、豫园,到武康大楼、天安千树,外国游客们打卡上海的路线图正越来越丰富。近日相关话题也冲上同城榜第一引发不少网友讨论。
平型关路上的这家大润发距离人民广场4公里左右现已成为韩国博主们在网上强推的打卡点。
此外,田子坊也是一个外国人含量很高的地方。自去年年底以来,在免签政策的利好下,大批韩国、东南亚游客来到上海,田子坊成了他们的必打卡地之一。海外游客的“打卡热”也带动了国内游客的“反向种草”。
不少网友感叹
“这就是双向奔赴!”
为什么入境的
东南亚游客暴增?
一位泰国导游Hannah在上海工作三年了,她感觉,来上海的泰国人增多,主要是从免签政策出台后,而近期暴增则因为正值泰国假期。
“上海离得近,机票也便宜,淡季机票来回只要1000元左右,即使是旺季,机票也就是一千七八左右。”Hannah介绍,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游客们还会从上海去杭州苏州,“去看看不同的风景”。
英国人Guy
众多海外游客来上海
都去哪里打卡了?
早上10点多,21岁的英国人Guy刚在田子坊的室外坐下,点了一杯啤酒,拿出本子,准备写旅行日记。“我来上海2天了,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然后我准备去北京、西安和重庆。”
“五一”期间,西班牙游客劳拉和男友飞抵上海。劳拉和男友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19天中国之旅中,他们会去上海、北京、张家界等地。刚在上海玩了一天半,劳拉已经喜欢上了这座城市:“这里的天气、建筑和人们,都那么美好!”
静安寺前的“静安时光生活节”市集上,来自罗马的朱丽叶和男友米歇尔正坐在一个漫画摊前,等摊主为他们画一幅毕加索风格的画像。近20分钟的细细描摹后,一幅颇为神似的画像出炉,朱丽叶和米歇尔双双竖起大拇指。问清楚支付方式和价格,米歇尔打开支付宝扫码支付160元,动作颇为熟练。
朱丽叶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借着“五一”假期和中国对意大利免签,朱丽叶的男友和另一名朋友欧伦佐一起来到中国,两名男士将在中国停留10天。逛街时,欧伦佐买下了一款标价800元的“上海”牌手表,手表特别的设计让欧伦佐爱不释手,买完单就拆开包装戴在了手上。
在苏州一所中学教英语的新西兰游客安娜和未婚夫詹姆斯,“五一”假期首次来到上海。在浦东的一家休闲品牌店,他们买了不少衣服:“我们在新西兰没看到这个牌子的商店,觉得合适就买了。”
吸引众多海外游客
来沪的重要原因是?
免签是关键。不少游客因为身边有亲友与中国或上海有渊源,他们由此追随而来。免签政策为这类“探亲+旅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32岁的俄罗斯游客丽莎,因为丈夫在俄罗斯、上海和佛山之间有业务往来而与中国结缘。这是丽莎和妈妈第一次来上海旅游,两天后丽莎的丈夫将抵沪和她们一起旅行。丽莎说,她曾多次听丈夫谈起上海的繁华和多彩,这次终于眼见为实。有备而来的丽莎下载了众多适合在中国旅行的应用软件,她不仅用微信接收了记者为她和母亲拍摄的照片,还发来一句中文“我很高兴认识你”。
文旅商体展联动
升级入境游体验
随着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到240小时,游客们不再只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更期待深度游览。如何让外国游客与上海的人文风情来一场“双向奔赴”呢?
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市人大代表周卫红则认为,要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旅商体展联动场景,激发更大的消费增量。
“我们国内的很多文化演出其实内容很好,但基本上只有中文。它需要语言的加持,再向外国游客推广。”周卫红说。
她同时提出,商业从业者也应当主动跨前一步对接。“有哪些东西是外籍游客喜欢的,是不是所有商圈、柜台的都能够告诉别人怎么办理离境退税?这方面是要数据来支撑,要多业态合作,才能接得住。”
外国人拼命涌入中国,
会带来哪些红利?
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ESG与中国入境游》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的入境游市场仅占GDP的0.3%,如果能达到其他国家平均1%的水平,对于整体经济提升将有1万亿的增长空间。
在社交平台,已经出现不少“入境游创业”的帖子。对于小语种的导游而言,老外的旅游节奏更慢,工作更轻松,一天的收入反而从300元涨到了500元。
难怪有网友预言到“China Travel会是2025年最赚钱赛道之一”。
实际上,中国迎来外国人入境旅游的高潮,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原因——全球通货膨胀。
对于欧美旅客而言,一碗经典兰州拉面在伦敦中国城需要15镑(折合人民币138元),而在大部分中国城市却仅需15元不到的价格。
一碗“英伦”牛肉面的价格,可以换九碗“本土”兰州拉面。
对于韩国人而言,尽管人民币和韩元的汇率约为1:200,但韩国本国的物价就已让韩国人“苦不堪言”。
如果在首尔,半夜两个人吃一顿街边摊,草率点两份菜,都要约4万韩元(折合人民币200元),而相同价格在中国却能吃丰盛的火锅,成为“撸串大王”......
毫无疑问,中国的消费,极具性价比。外国人的疯狂涌入,未来仍将是中国的常态。
你最近在遇到过外国游客吗?
阅读推荐
原来这些日子都是老祖宗的劳动节!狂赚34亿,这只娃为什么火遍全球?2025上海车展“消失”的品牌,谁在退场?谁在逆袭?来源:解放日报、话匣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上海黄浦、上观新闻、财经三分钟、看懂上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