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中,公园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而在众多公园里,“中山公园”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或坐落在繁华闹市,或隐于市井街巷,串联起共同的文化记忆。而鲜为人知的是,全球最大的中山公园不在北上广,也不在南京武汉,而是位于湖北荆州沙市——这座长江之滨的小城。
“中山公园”并非简单的城市绿化空间代名词。它与孙中山先生紧密相连,是对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一种纪念形式。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国掀起了纪念热潮,各地纷纷以建立中山公园的方式缅怀。截至1949年,全国共建有267座中山公园。
随着时间推移,“中山公园”从最初国内的纪念性空间,逐渐在海外华人聚居地也有了身影。
长江之滨的公园景观
沙市中山公园始建于1933年,1935年建成时,占地面积18公顷。而后,沙市中山公园历经多次扩建,最终面积达74.62公顷,现有中山纪念堂、会仙桥、卷雪楼、卧虹桥、革命烈士纪念塔、春秋阁、楚梅园等多处核心景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山公园。
沙市中山公园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山公园,一方面源于沙市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这种情感驱动着他们在公园建设上不遗余力,不断拓展和完善公园的规模与功能。
另一方面,沙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水环境保护的脉络,为公园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空间和契机。它见证了沙市的历史变迁,从过去的商贸重镇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始终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沙市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中山纪念堂是中山公园的核心建筑。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有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中山公园历史展等内容。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中山纪念堂已经成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时代小先生计划”荆州市示范基地,同时也是荆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中山纪念堂已成为传承中山文化、促进中山文化和宋庆龄文化融合、推动荆州市青少年教育发挥的重要载体。
永不褪色的人文底色
如今,踏入沙市中山公园,仿佛进入一个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世界。公园面积达74.62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就有44公顷。公园内古树名木浓荫蔽日,风音凤语、碧波花香景色宜人,园林景观星罗棋布,河塘贯通水清如镜,人文积淀深沉厚重,配套设施完备齐全。
园内建有供“关羽夜读春秋”塑像的春秋阁、曾三任楚国令尹的孙叔敖墓、喻示清廉高洁的楚梅园等特色园林景观,汇聚了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中山文化和现代文化。陆游的“萧萧沙市雨,淡淡渚宫花”如今仍是沙市中山公园的著名打卡点。
园内还有各种文化活动,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戏曲表演;书画展览在公园的文化长廊举行,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休闲放松的市民游园
江津湖风景区湖面宽阔,碧波浩渺。湖区建有风格各异的七座石桥和六处景点,楚堤长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相互映衬,风景如画,是游人休闲、散步、观光的胜地。
每天清晨,公园里便热闹起来,晨练的人们有的打太极拳,动作行云流水;有的跑步健身,步伐矫健有力;还有的在林间吊嗓练声,歌声悠扬。白天,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游乐场里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在滑梯、秋千上尽情玩耍。而到了晚上,华灯初上,沿着湖边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灯光与湖水相互辉映,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城市夜景图。
公园里1935年建成的卧虹桥,如今已有90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这座桥梁依然结构稳固。每当经过时,它仿佛在诉说:真正的纪念从不在肃穆石刻上,而在群众的脚印里,时间让精神遗产活在市井日常中。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王慧 宋子怡)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