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南岸 青城高氏
甘肃兰州青城古镇,坐落于黄河南岸的一片河谷中。相传,北宋名将狄青曾在此筑城护边,因此得名“青城”。
青城古镇中保留着40多处明清古建,其中高氏家族的祠堂,形制尤为特别,从空中俯瞰,呈现一个“高”字的形状。明朝初年,青城高氏先祖在多次抵御外敌的战斗中立下军功。高家后人便被委以重任,派往青城驻守,高氏家族就此扎根。
才兼文武 以义传家
高氏宗祠里有一方形制十分独特的圆形牌匾,“才兼文武”匾。这是道光皇帝赐给高氏家族十二世祖高鸣桂的。
清道光年间,河套一带的部族因土地纷争发生叛乱,朝廷当时无暇抽调兵力西征,时任平凉府儒学教授的高鸣桂便主动请缨。刚到河套,高鸣桂就打探到,叛军内部许多人向战之心不强。于是属下提议,不如趁此机会突袭,一举消灭叛军。
高鸣桂却认为不妥,一旦开战,百姓难免会被卷入其中,不如劝降对方。随后,他孤身一人前往叛军大营,恩威并施,劝说叛军首领,将战争化解于无形。
高鸣桂心怀大义、有勇有谋之举,赢得满朝赞誉,道光皇帝亲自题写“才兼文武”匾赐给他。
“才兼文武”的高鸣桂在族谱中留下了这样的祖训,“天地间,义为本;非善不交,非义不取;多行义举,慈济苍生。”秉承着以义传家的家风,高氏家族涌现出不少忠义之士。
一次义举成就一脉书香
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院中一块石碑上,记录着当年修建书院的往事。
清朝时,高家的私塾外,常有穷苦人家的孩子来旁听。见状,高家人决定扩大办学规模,供贫寒学子免费就读。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人都把孩子送了来。可一段时间后,办学经费逐渐捉襟见肘。
听闻此事,青城的商户们伸出了援手,纷纷捐资,修建了一座书院,便是如今的青城书院。书院落成之后,大家还立下约定,各个商行每年拿出利润的一部分,用来维持书院的日常运转。
古城人的大义之举,成就了青城的一脉书香。青城书院不仅教授文、武,还把商列为必学科目,独特的办学理念,让其逐渐发展成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先后走出11位进士、74位举人、83位贡生。
守护家园 义不容辞
普泽渠,始建于明崇祯七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灌溉着青城15000多亩良田,对于当地人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上,为了守护这条生命渠,青城人组建了义务护渠队。如今,这里的每个村庄都有护渠队,人数已有四五千人。
高翠英老人曾是护渠队的一员。5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巡护了一天的护渠队员们回家吃饭,高翠英留在渠边值守。
那天风很大,将一捆柴刮到水渠里,堵住了渠口。若不及时清理,渠水溢出堤坝,就会淹掉旁边的房屋。来不及多想,高翠英跳进冰冷的水中,当她竭尽全力把柴清开时,巨大的水流差点将她吞噬。幸亏队员们及时赶到,才把她救了上来。年轻的姑娘因此落下了腿疾,但她从未后悔过。
对护渠队来说,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是生活在黄河边,每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从历史上高氏先祖才兼文武、以义传家,到青城商户捐资办学、留下一脉书香,再到义务护渠队300年来接续守护家园,义的精神代代传承,滋养着黄河岸边的这座古镇。
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甘肃青城,探访一个以义传家的人家,感受一片义重情深的沃土。
来源:央视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