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英都拔拔灯”活动的村民及游客在南安莲塘乡伴田园进行花田巡游
在五里大盈溪,游客与“电音三太子”互动。
2月8日,青阳溪岸艺术公园在世界遗产点青阳冶铁遗址附近正式开园,并举行2025艺术嘉年华。
晋光小学的学生们在农场体验非遗剪纸
安溪铁观音大师在茶园为游客讲解铁观音采摘制作过程
日前,一场非遗拔拔灯花田巡游在南安莲塘乡伴田园举行,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以踏青之名,共赴非遗之约,让传统文化与春天的气息在田园中共舞。
在泉州,春日的乡村田园里,类似“非遗+踏青”的活动逐渐增多:金黄的油菜花田旁,非遗传承人演示纸织画的指尖绝技;飘香的茶园里,游客弯腰体验从种茶、采茶到制茶的匠心温度;青石板铺就的古厝巷道中,惠安女服饰的斑斓色彩与南音曲调交织……众多非遗与各类田园研学活动梦幻联动,将文化遗产的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生活场景,让市民游客们在轻松自在的田园氛围中收获“文化彩蛋”,绵延文化根脉。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非遗画卷
拔拔灯花田巡游
“小朋友,你们知道拔拔灯吗?”2月15日下午,在紧邻南安城区的莲塘乡伴田园,孩子们和家长集结到宋韵花灯体验区,非遗导师提问开场,以古籍为据讲解拔拔灯的历史,带领孩子们追溯这项民俗从夜行照明到祈福仪仗的演变过程,讲解了拔拔灯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
现场知识问答环节,孩子们精准答出“拔拔灯起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最初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而点燃”“全国九大灯会之一”“参与春节项目申遗”等知识点。问答之后,孩子们和家长在导师的指导下,一起动手制作宋韵花灯,非遗文化的传承通过亲身体验得到了生动呈现。
日暮时分,第一簇烟花划破天际,“电音三太子”在田埂上迈开舞步,腰鼓队敲起鼓点,亲子家庭们提着亲手制作的宋韵花灯,跟随南安英都的非遗拔拔灯传承人,穿梭在油菜花田中,灯阵蜿蜒若蛇,炽热壮丽。这一刻,传统民俗的热闹与油菜花田的静谧交织,绘就了一幅“闹中取静,古今同春”的美好画卷,历史传统在田间地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沿途观众沉浸其中,纷纷拿出手机捕捉每个精彩瞬间。“一直对英都拔拔灯活动很感兴趣,今天亲身体验,氛围特别好,此行超值!”市民陈女士笑着说,在她的手机相册里,红色的拔拔灯、黄色的油菜花和人们如花的笑靥,构成了春日最美的风景。
“今天的活动,有非遗拔拔灯传承队、有学生南音社学生、有亲子研学家庭,还有在地群众的参与。”南安市文体旅集团董事、副总经理董雅莉介绍,大家牵着拉绳、提着灯,共同进行一场春日非遗踏青,把脚印叠在数百年来乡民踏过的田埂上,织就了一条美丽的非遗传承代际纽带,都感觉美不胜收、难以忘怀。
据介绍,三年多来,莲塘乡伴田园已经举办多场类似的非遗踏青活动,砖雕、漆画、花灯、拔拔灯、南音等多项非遗在田园里呈现,“踏青+非遗”让人们的春日游玩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传统与当代碰撞,农业与文旅融合,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成为新的旅游休闲方式。
文化共振
世遗搭台非遗唱戏
像莲塘乡伴田园这样的“非遗+户外踏青”形式越来越受欢迎。泉州各地不断探索着新玩法。22个世遗点自然与人文环境独特,成为人们的踏青打卡地。通过世遗搭台、非遗唱戏,为生态场景进行文化赋能,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层次的春日踏青体验。
2月8日,安溪尚卿镇青洋村举行的2025艺术嘉年华便选址于世遗点青阳冶铁遗址附近的青阳溪岸艺术公园。田间地头变身为艺术舞台,非遗技艺与当代艺术在这里跨界对话:提线木偶与川剧变脸同台竞技,南音古乐混搭电子音乐演绎“古今交响”,高甲戏《公子游》在油菜花田间实景开演。与此同时,青阳溪岸沿途设置了非遗竹藤编技艺与藤铁工艺展览区,非遗匠人展示精湛竹编技艺,游客还可以在开放式茶室里品鉴安溪铁观音、炻器作品……丰富而又有文化意涵的活动吸引游客超万人次,让安溪的文旅魅力更具吸引力。安溪县副县长卢荣斌表示,今后还将把青阳溪岸、尚卿3A级茶庄园国心绿谷以及正在建设的“三铁荟萃”酒店、火烧桥水库等串联起来,打造成“三铁”旅游品牌,形成辐射闽西南的安溪中部旅游区。
今年春节期间,南安五里大盈溪也推出了以“蛇行新岁 如愿妙会”为主题、融合非遗文化、传统年俗与潮流体验的新春盛宴。活动中,非遗传承人操控的提线木偶演绎人间百态、鱼灯巡游队伍重现年味民俗记忆、电音三太子表演将非遗阵头与电子音乐结合、醒狮少年身着彩衣腾跃翻飞,一项项非遗项目动态展演与互动体验,真正让非遗“活”起来,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闽南非遗的独特魅力。“非遗不仅吸引年轻人,也成为亲子家庭的新型娱乐方式,是我们每场活动的必备元素与项目。”五里大盈溪运营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将世遗安平桥(五里桥)和大盈溪流域田园风光整合在一起,围绕“古桥·老街·田园”三大核心,铺陈展开世遗、非遗、美食与潮流文化,五里大盈溪已经逐渐成为“自然人文会客厅”,今年春节吸引游客8万多人次。该项目最近还获评泉州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县(市、区)“十佳”案例。
非遗研学
传统文化走进孩子心间
除了大场景的非遗活动,小场景的深度体验也受到欢迎。
“孩子直到今年都还在念叨去年的农场非遗研学。”谈起非遗踏青,晋光小学南俊校区二年一班的一位学生家长不禁感叹道,边非遗研学边踏青体验农事,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去年春天,学生家长们根据班主任的指导组织研学。经过讨论,家长们联系到非遗剪纸手艺人、泉州首届剪纸艺术学会秘书长周婷婷,为孩子们开展剪纸研学,地点选在丰泽区的清源农场。孩子们在周婷婷的指导下,剪下“春”字、“龙”字,写下春联,在大棚内悬挂。随后还到农田里体验采摘蔬菜、喂养鸡鸭,从中理解春天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在安溪铁观音产区,各个茶庄、茶园紧扣着“铁观音”这张王牌和铁观音制作技艺这个非遗招牌,不断发展茶园休闲旅游,吸引游客踏青茶园、体验制茶非遗。采摘、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游客们可以在茶园中亲身体验制茶技艺,了解从采摘到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还可以在院落中围炉煮茶,在交流中心欣赏茶艺,在一个个“出片”场景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而在泉州中心市区,热度居高不下的非遗踏青当属于簪花围体验了。在中式美学兴起的潮流中,非遗蟳埔女习俗的簪花围火爆出圈,在全国掀起簪花围热潮,并溢到海外,各地游客纷纷慕名来到泉州体验簪花围。游客们不分男女老少,顶着一头簪花围,行走在各个公园绿地、厝边江畔,头上的簪花围与春日绽放的花朵、万物生长的春景争奇斗艳,拍下绝美大片,共同演绎出别样的城市非遗踏青“行为艺术”。这样的民俗新生,带来了文旅破圈,助力了泉州文旅的长红。
文化传承
非遗与诗意生活同行
将非遗带到户外,进行“非遗+踏青”为何广受欢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明良分析称,“在花海中捏陶土的城市青年,比博物馆的观众更易理解‘瓷土取自土地,釉色源于春光’的真谛。”非遗踏青通过“当下体验”重塑了传统技艺的时间纵深感和场景感知力。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踏青等场景化形式,非遗不仅是观赏的对象,还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使得非遗从“博物馆式保护”扩展到“生活化传承”,可以使传承群体从“专业匠人”扩展到“体验者社群”。而在场景化的体验中,市民游客也加深了对非遗的理解,非遗讲解的效果更优。相关调查显示,83%的参与者认为此类活动“加深了对闽南文化的理解”,超过六成的亲子家庭将其视为“文化启蒙课堂”。
“对于旅游业来说,非遗是一种文化IP,可借此撬动旅游、吸引游客。”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大规模景区开发,这显然是“轻资产模式”,大大减轻了旅游投资负担。目前,泉州也有不少相关实践案例。
永春围绕永春老醋酿制这一非遗技艺,盘活国有企业闲置资产,打造永春老醋传统产业工业旅游基地,兴起多个文创园,呈现永春老醋酿制技艺和醋文化、醋历史,推出醋文创产品,成为永春旅游的一大品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仅侨新红曲醋观光园,去年游客接待量就已超4万人次。” 福建永春侨新酿造有限责任公司文旅部经理郭霜霜介绍,借力永春老醋这一非遗IP,改造厂房、引流游客,使得闲置厂房得到了新生,不仅发展了旅游观光业务,还将永春老醋文化和闽南文化呈现给消费者。
无独有偶,安溪的茶庄园也借力非遗,同时学习法国葡萄酒庄园经营模式,探索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和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茶庄园里,种茶、采茶、制茶体验区和品茗室、茶文化馆、茶艺表演区、农产品交易区、观光木屋、特色农家菜餐饮区等一应俱全,成为海内外游客的主题游目的地。茶农吴秀春说,没想到自家茶园也成了茶庄园的一部分,带动山茶油、土鸡鸭等农村土特产的销售,收入年年增加,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国心绿谷茶庄园负责人黄清平说,“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们这里人山人海,客房爆满,庄园收入持续增加,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许多游客表示来了就不想走、来过就忘不了。”目前,安溪茶庄园、茶业综合体数十家,各类茶事体验载体、体验活动广受追捧,蓬勃发展。
借助非遗的低成本、轻资产投入,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流量,也提供了一个“低环境负荷、高文化附加值”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
可以说,当游客在春日田野户外触摸非遗时,他们实际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如何让古老智慧与文化滋养现代心灵,如何让土地的故事永续流传。或许,这正是“非遗+文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最好的保护,是让传统文化重新成为日常的诗意。
责任编辑:赖闽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