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参观望朝摩崖石刻途经大同村,地图上显示大同圩,既然是圩就得进去看看。大同圩不大,也就是头到尾不过500米长的一条街。大同圩没有菜市场,哪来的勇气叫做圩,仅凭一条街就称之为圩是不是有点自恋。为寻找大同圩的由来又得经过一番查询,得知大同圩不仅是圩,而且史上跟周边的百朝、布泉、南圩的街圩等同,城建规模甚至都比它们大,本文就写一写隆安县曾经的大同乡。
大同圩也就是现在南圩镇的大同村,之所以称之为圩是因为明清时期就形成小集贸市场,不过明清时期不叫大同圩而叫保甲圩。保甲是明清时期乃至民国时期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保相当于现在的村,甲则是现在的屯。旧社会的保甲制度跟现在的村屯制度形式相同,但本质上有巨大的区别。
现代的村屯制度,村是民选,当然是上级指派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民选,屯亦是如此,但古代的保甲制度,不管是保长还是甲长不需要民选由县府任命。保长和甲长都跟县府有连亲带故,或者是一方土豪绅士,旧社会的保长或者甲长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者雄厚的社会关系不要说当的多久,能够活着卸任就已经不错了。
保甲圩是南圩走万承县咘圩(布泉)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客商和村民较多而成圩。得名保甲圩的原因则是明清时期这一带生活着一支庞大的家族成立的村,当时实行的是保甲制度而起名保甲圩。民国时期保甲圩改为保甲乡,当时保甲乡可管到古信、南兴、望朝等村,地域范围可跟当时的南圩乡,乔建乡比拟。
正是地域跟南圩、乔建、百朝等乡同样大,解放初期才将保甲乡更名为大同乡。保甲乡为何更名,只因保甲是旧社会的名字,进入新社会后这些腐朽的旧社会遗留文字固然要被清除。起名大同乡是因为当时的大同圩跟周边的乡同等,而且镇域面积比他们还大所以得名大同。1958年实行公社制度,大同乡并入南圩乡后成立红旗公社,大同则成为红旗公社的一个大队。
1962年大同大队改为乡,隶属南圩区,1969年大同乡降为大队,分单干后改为村,以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同往后再也不会升格为乡或者镇的可能。明清时期乃至民国时期,大同乡的前身保甲乡跟南圩、百朝、咘圩、乔建一样都有赶集,解放后应该还有赶集,至于何时不兴赶集就不得而知。大同圩连个菜市场都没有,想来不赶集的时间应该是分单干之前的事。
大同乡不撤销,想来大同村委应该是乡公所的办公用地,解放初期的保甲乡乡公所大门还有士兵站岗,即便是解放后还有保卫科的干事执勤,若是还有大同乡,乡公所的大门应该有门卫把守,可惜现在是大同村,不要说保安,连工作人员都极少见。村干是工作量最大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是脱产,不仅要完成自家的生产任务,还要全心全意去管村里的事务,所以村公所冷清那是正常,要是村公所里人满为患那才不正常。
大同村小学,如果大同乡不撤销的话这里应该是乡中,可惜现在不要说乡中,就连小学都停办了。停办那是这几年的事,前几年还是教学点,现在连教学点都没有,孩子要到7公里外的南圩镇上学,对于家长来说接送挺麻烦的。南圩毕竟是大地方,又靠近县城,经济相对较好,想来这边应该有校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
大同小学是驻守大同村唯一的事业单位,对于繁荣地方来说贡献巨大,同时也养活不少的商店,就好比如大同小学门口的这家商店。学校没有停止办学时商店的人流量相当大,同时大部分商品直面的就是学生,这家商店盈利非常的可观,老板亦能发财。发大财可能谈不上,但脱贫致富想来亦是绰绰有余。
大同乡毕竟撤销很多年,知道大同乡的至少是70后,至于80后可能对大同乡就一无所知了。书写大同乡,或许没有多大意义,但唤起这段历史,让大伙知道曾经有过大同乡也没什么不好。本文是游记,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