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推出的电视直播节目《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创新方式让观众进入沉浸式数字空间,将三星堆考古发掘、技术前沿发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等融合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时空。结合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节目构建的沉浸式数字空间展现出文化传播实践的新形式。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空间让电视节目不仅在政策层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新技术和新表象共同助推的虚拟空间生产提供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范本。
一、虚拟空间实践:感官赋能个体“中心化”
空间实践是指被感知的空间,它是个体感知与物质空间的关联,同时也构成了社会实践的整体联系。《三星堆奇幻之旅》构建的沉浸式数字空间实践主要是空间体验者在全新感官体验中形成的文化接收与生产实践,表现为在不同空间的矛盾多元感知碰撞和在虚拟与现实、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文化实践及传播。
1.节目参与者与虚拟现实的关联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参与者的感官信息收集,重构着个体与历史空间、现实世界的关联。《三星堆奇幻之旅》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与虚拟世界结合,将青铜器、挖掘坑等在虚拟空间以可接近的形式呈现,模糊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边界。节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沉浸式数字空间,为参与者接收信息赋予了不同以往的体验。感官是天赋的权力,是人们接触世界的基本途径,而感官体验和文化感知需求在数字虚拟空间能得到创新满足。
当《三星堆奇幻之旅》的节目参与者从受限的现实空间进入沉浸式数字空间时,全息投影的文物、栩栩如生的环境和历史原景的再现,能让参与者从文字、影像等他者历史叙事建构的文化认同,转向带有主观视角感知的历史文化想象。这种转向是基于文化感知需求强化后,参与者意识到在虚拟空间拥有超乎现实的信息解编码权和中心化位置,因此,可以从现实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单向流动向多维互动的文化解读产生关联转变。
2.主体中心化意识的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三星堆奇幻之旅》的整体氛围是共同建构探秘这一主题,参与者需以答题的形式进入数字空间,在不同环节和章节中收集文化线索,可根据引导去往“目的空间”,也可以进行自由探索。有部分对虚拟沉浸游戏的研究认为,“与一般游戏相比,参与者普遍反映虚拟现实环境中的情感经验更加浓烈”,而节目的探秘主题也激发着参与者的好奇心,具有主体性的情感动力能不断推动用户积极主动参与信息生产。
在独立于现实空间的数字虚拟空间中,节目本身较少承担收集处理文化信息的媒介职能,将中心化权力以增强情感体验的方式赋予参与者。关于沉浸传播的创新发展,有研究提出其对媒介采用的不是一般的“去中心化”,而是彻底的“去中心”——参与者在较强的主体中心化意识中与三星堆虚拟空间产生互动,相关文化信息也在个体主动却无意识的摄取与解读中进行二次生产。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文化传播,将人视为媒介,也将人化作文化传播的节点。《三星堆奇幻之旅》由此能将文化信息内化于个体记忆中,再借助群体交往将具有情感色彩、主观体验及真实感的文化信息拓展至更多信息传播节点。
二、虚拟空间表象:建构与解构秩序之间的平衡
空间表象是一种被构想出来的社会空间,它凝聚于秩序框架之上,与法律、知识、意识形态相关联。在数字化的沉浸式语境,电视节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等建构的虚拟空间,其表象主要体现在节目如何将现实世界秩序创新引入虚拟世界,并形成融汇合理想象的时空平衡秩序。
1.虚拟空间中历史时空秩序的建构探索。《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引入、探索与想象的三重虚拟空间,促成多样化的文化传播解码。“引入”空间呈现“已建成”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包含科研环境和考古发掘大棚等景观,借此引入历史时空并与现实世界的时空秩序平行。“探索”空间设置于“未来”,通过全息投影及文物还原等形式贯穿三星堆考古发现全过程,建构了参与者对历史认知的宏观时间秩序。“想象”空间则属于“过去”,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有浓厚的原始氛围,参与者可以自由穿梭于祭祀场景和先民生活空间,身着现代服饰的参与者能体验到完全不同于当下及未来的时空秩序。
这三重空间由“传送门”连接,使得历史不仅源于消逝的时间,也能生成于当下并关联未来,在张弛之间拓展文化传播的维度。数字虚拟空间的历史时空,其张力体现在能将现实世界秩序引入,由参与者体悟感知历史,以平行现实空间的思维建构历史框架。参与者在《三星堆奇幻之旅》的数字虚拟空间,可以参与祭祀、到达祭坛、进入屋室,也能独立于还原的原始世界。虚拟空间的文化传播既有特定实践语境,又因个体视角不同而产生多维的解读向度。
2.游戏感体验中虚拟空间解构身份秩序。《三星堆奇幻之旅》的创新探索,还体现在通过游戏推动数字虚拟空间对现实身份秩序的解构,将话语权与可视权赋予参与者,使其在短时间、多空间、多身份的切换中进行文化实践传播。身份是个体属性的总和,是人的内在特质经过内外世界不断塑造后形成的潜在或显在的社会呈现。在现实空间中,身份秩序是引导个体在特定时空进行有序生产实践的因素之一。在《三星堆奇幻之旅》的虚拟空间里,参与者可切换旁观者、书写者、主宰者等多重身份,相关文化信息也并非由单一角色或群体讲述、书写、传递,而是转化为参与者以不同身份重新解读体悟的符号,让现实空间中“高高在上”的文化信息从知识殿堂回归多元人间。
在建构与解构之间,虚拟空间的信息生产与文化传播需要探寻合乎理性的平衡点。《三星堆奇幻之旅》正是在历史的理性秩序、感性想象、身份秩序中逐渐形成文化叙述的动态平衡。历史文化虽在有序书写中被限定在秩序框架内,却在自由的想象世界得到生动立体的建构。与此同时,社会话语权在平衡中能得以一定程度地释放,使个体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与生产,由此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载体及新兴媒介。
三、表征性虚拟空间:界面转向下的文化想象
列斐伏尔将表征空间视作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反馈,“表现为形形色色的象征体系,有时被编码,有时未被编码”,由此形成个体对社会的丰富想象。《三星堆奇幻之旅》的表征性虚拟空间源自电视大屏端的界面创新,参与者借助自有移动终端等小屏设备,拓展具有个体象征及文化想象的感官体验。
当电视终端能够以端口界面形式呈现,不再单纯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媒介渠道时,传统媒体从“去中心化”向“去中心”发展的过程由此加速。受众沉浸式进入内容世界时,传播方式以人为核心,个体控制管理信息的主动权有可能被放大。《三星堆奇幻之旅》的虚拟空间生产与文化传播,正是从这里开始探索实现媒介“去中心”的雏形,节目不再只是内容生产的分发渠道,而是转型为数字文化的沉浸式传播空间。身在其中的参与者没有被强制要求完成特定任务,个体可以基于自身需求探寻身体定位与感知方向,并在不同时空选择所需信息。此时,原有的媒介转化为数字化的“物”,而身处虚拟空间的人成为数字化“媒介”,个体也具有了信息生产、储存和分发的媒介传播属性,电视节目虚拟空间的生产推动文化传播的“去中心”逐渐成为现实。
2.身体感知成为意象并重塑历史文化想象。为使参与者更好地理解、浸入并体验虚拟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制作了多种数字化身体模型,包括学术、冒险、旅游和青春等主题的男性女性,参与者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在视角与动作的控制中,实现走、跑、跳、驻足等动作,并结合感知需求在虚拟空间接收不同于现实空间的信息。身体是空间的定位,空间同时也是身体的“镜子”——参与者可依托身体找寻数字世界的定位并形成独特认知。物质身体向虚拟态身体的转变,是观众将感知投射在虚拟身体的必然过程,而虚拟态身体还可以转化为具有文化想象意义的游戏态身体。
传统的历史文化想象对生活在当下的人而言,往往是严肃且遥不可及的,但通过身体的转变,重塑的想象空间能够丰富个体意识。《三星堆奇幻之旅》的虚拟空间作为文化实践的创新形式,是现代人对过去未来的想象式再现,借助身体在空间中的定位得以具化,也通过节目的不同时空对文化进行多元呈现。不同角色的虚拟身体赋予参与者提取文化信息的多重视角,而多维感官需求也能给予参与者不同的身份定位。虚拟身体与感官需求的结合,在虚拟空间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意向体系,这些被编码或未被编码的文化想象及意义空间,构成个体感知三星堆文化的重要部分,形成参与者从自身角度对三星堆的个体文化认同。经由虚拟空间生产加工的历史文化,不再是被他者叙述的传统对象,而是能被个体记忆、内化并传播的创新内容。
四、结 语
《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虚拟空间实践、虚拟空间表象和表征性虚拟空间创新了数字化沉浸式虚拟空间的生产和文化传播。其探索尝试使电视观众体会到自身能够成为信息媒介,并推动历史知识文化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未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数字空间的发展与应用,个体生存空间和内容生产空间将得到持续拓展,并展现出文化传播更多的创新路径。
来源 传媒公众号
编辑 曾敏
二审 冯路玉
三审 陈发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