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又到了行走和出发的季节。每一次行走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坚实的土地带给我的不仅是行旅中内心怀有的期待与梦想,更有一种对历史文化散发出的芬芳之眷恋与向往。虽然北方的春天尚未披上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的盛装,但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却早已含情脉脉地等待着我们的脚步,去唤醒它们的沉睡与静默。此时,仿佛有一种声音满怀欣喜地告诉我们,请留意身边的所有美好吧,请与它们凝视、与它们交流,它们会诉说一些早已远去的故事和传说,那是时常出现在你梦境里的诗和远方。
燕赵大地,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尧帝点燃文明的曙光,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悠悠数千载,历经战国纷争的烽火连天、秦汉关隘的雄浑壮丽、唐宋风华的璀璨夺目、元明清代的沧桑巨变,直至近现代成为拱卫京城的京畿重地,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积淀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底蕴深厚绵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燕赵儿女,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人才辈出,成就斐然,共同构筑起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络。
《行走——溯源燕赵历史 锤拓京畿文化》(以下简称《行走》)一书,便是以溯源燕赵历史为主线,串联起河北从古至今的岁月长卷,为读者呈献出一场关于燕赵文化的饕餮盛宴。从直隶风云的波澜壮阔,到燕赵书院的思想碰撞;从保定莲池的悠悠古韵,到响堂山石窟的千年回响;从定窑的精致典雅,到磁州窑的质朴洒脱……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文化的传承。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些历史遗迹的生动再现,还能通过详尽的文字描述,深入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与传奇。
燕赵文化史以重学亲道为根,历代书院正是这段文明的缩影。从唐代的张说书院、棠荫书院和西溪书院,到宋代的中溪书院、张子书院和龙冈书院,再到元、明、清各代的书院,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河北的历史长河中。封龙书院由宋初文学家、史学家李昉创建,院内的蒙泉和墨池,至今仍然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学术盛况。张子书院因张载而得名,他的“横渠四句”不仅是对士人理想的深刻阐述,更成为激励后人的座右铭。
在河北书院史上,元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代。董子书院和正学书院等,都承载着元代理学北传的故事。明代,河北书院数量激增,达到九十三所之多。清代,河北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康熙、乾隆二朝,创建书院数量达五十所。保定莲池书院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以其辉煌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书中,以拉页形式展现的河北历代书院表,详细记述了每个书院的名字、地址、创办时间、创办人等,为研究河北书院文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来河北后,不得不走一走的还有正定。这座千年古城有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等古建寺院,还有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大家梁清标及其享誉海内的“蕉林书屋”。这里还是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子龙的故乡,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有“元代包公”之称的苏天爵,也都出生在这里。
曾有人说,“河北,是被低估的宝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有着太多值得去探索与发现的美好。响堂山、幽居寺、定州贡院、蔚县八百堡……古建遗迹如同无言的史书,静静地述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曾经,清末民初的一个剧种沉醉了英雄,颠倒了众生。1952年以后,我们称这个剧种为“河北梆子”,即最正宗、最地道的河北话。配上高揭入云的板胡、响快脆生的枣木梆子,就是京津冀人民喜爱的家乡戏——河北梆子。曲调婉转的评剧、韵律悠长的乐亭大鼓、简洁苍劲的西河大鼓……河北的地方戏承载了燕赵儿女的情感密码,展现了河北独特的文化魅力。
杂鱼泡饼的汤汁浓郁、驴肉火烧的肉香四溢、香甜的枣饼子与馥郁的糖火烧、口感筋道的莜面卷饼、酥软入味的酥鱼……每一道美食都散发着河北独特的饮食魅力,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穿越时空,品味到那份地道与醇厚。
翻开《行走》的书页,你便仿佛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花脸社火、踩街、跑驴、旱船、龙灯、竹马等数十种民俗活动便精彩呈现,那份朴素而又热闹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再一扫,你还可以聆听齐花坦、田春鸟、雷保春、陈家和、彭蕙蘅等名家演唱的《宝莲灯》《智取威虎山》《清风亭》精彩唱段,名家潇洒的身段、洪亮的念白、优美的表演映入眼帘。
在行走中找寻文化印记,延续中华文脉,更在行走中体验和记录这一切。春光里,让我们跟随《行走》一书,踏上燕赵大地的文化之旅,溯源燕赵历史,锤拓京畿文化。
(作者:汪雅瑛、张翠平,分别系河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河北青年报记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