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1日电(记者哈丽娜)内蒙古幅员辽阔,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串起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与风情。
内蒙古现有备案博物馆16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20家,非国有博物馆40家。在这些博物馆中有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馆13家、三级馆20家,馆藏文物总量达112.5万件(套),每15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9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区博物馆中的领头羊,包括了综合地质、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多个类型,这些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内蒙古的一扇扇窗口,讲述着内蒙古的“古”与“今”。
内蒙古博物院,原名内蒙古博物馆,1957年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而创办,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内蒙古博物院收藏文物总数超过15万件,其中珍贵文物5645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2件(套),在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荣获2024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大量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兴隆沟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广受人们喜爱。
这是修复后的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新华社发
这尊人像是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兴隆沟遗址抢救性发掘出土的,它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被学界誉为“中华祖神”。
它是一尊以男性为特征的陶塑人像,体型比较大,盘坐造型,面部呈现出来的表情非常生动。这尊人像由头部和身体部位拼接而成,而且头部戴冠,正中有一圆孔,长发盘折,用一条状物捆扎起来,形成横向的发髻。
古人制作这尊陶塑人像的技艺令人感到震惊,让人们对史前的人像艺术和造型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座落于辽上京遗址西侧,是一座以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型博物馆,外形模仿了辽祖州石房子,显得格外有历史感。博物馆藏品以新石器时代、辽、金等时期出土文物为主,辽墓壁画、契丹文墓志是馆内收藏的亮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研究价值。
图为收藏于辽上京博物馆的契丹银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博物馆里藏有一枚契丹银币,直径4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铸作精致,字迹清晰工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利用汉字创造的契丹大字钱币,初步认定为祝颂钱,全国仅此一枚。
经考证,这枚银币不属于流通钱,而是一枚祭祀钱、祝颂钱。正面的契丹大字有对读和左旋读两种解释。钱文释读有“天朝万顺”“天朝万岁”“千秋万岁”和“天神千万”等,其中以对读“天朝万顺”比较得到业界认可。背面契丹小字目前学界没有得出有力的考证。
除了这些博物馆,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二连浩特市恐龙博物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博物馆等博物馆也特色鲜明。近年来,内蒙古提出“把博物馆送到家门口”,打造了流动数字博物馆,深入到边远农牧区。
一座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内蒙古厚重的历史,更以创新的展陈方式和互动体验,让古老的文化“活”了起来,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打卡。2024年,全区博物馆接待线下观众201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