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县,将文旅发展和城市生机写在了绿水青山之上。
位于清流县县城附近的拔里村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生态环境优越。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曾建有拔口伐木场、运输木材的小火车,森工文化底蕴十分深厚。2021年以来,拔里村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历史文化,以及“山海协作”和厦门市集美区乡村振兴共建的机遇,打造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推出观光火车、火车餐厅、森林步道等游玩项目,打造休闲娱乐、返璞归真的好去处。
一列火车静静地停在清流县拔里村,这列过去用来运输木材的火车已经变为旅游新目的地。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2月20日,拔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前国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拔里村致力于打造成为清流的后花园,文旅综合体项目带来了游客,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当天,由清流县人民政府主办,清流县文体和旅游局和澎湃新闻承办的“一泉清流,一路繁花”福建清流县樱花温泉行活动走进拔里村,探寻乡村旅游背后的发展路径。
火车声重新“响起”
1958年,时值鹰厦铁路建设,需要大量枕木。森林资源丰富且区位特殊的清流县龙津镇拔里村被选中建场,从事木材采伐,支援铁路建设,并将此地命名为“拔口伐木场”。
起初,伐木工人采用的是手工锯子、斧头进行砍伐作业,用肩挑手抬集材。为加快木材的输送速度,拔里修建起森林铁路。据清流县志记载,1960年1月,全长15公里的铁路正式通车,一列火车挂十七八节车厢,每节可装运木材三四立方米,结束了手抬肩扛运送木材的历史。
拔里村保留有昔日林场的办公楼等建筑。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公开报道显示,拔里林区铁路建成初期,除运送木材以外,还承载着沿线乘客、附近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据拔里村工作人员介绍,彼时,理发店、办公楼、住宅区、卫生所、学校等一应俱全,就像一个藏在深山中的小城镇。
1982年,拔口伐木场拆除火车道,从那时起,拔里至清流县城的火车声也随之消失。此后,通过不断的抚育和保护,拔里周边的群山又恢复了满目葱茏。
2021年起,拔里村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伐木场森工文化以及福建省“山海协作”战略的机遇,积极发展文旅产业。
据工作人员介绍,拔里村盘活了原来伐木场的闲置房屋和农村闲置住房,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和还原拔里村独具特色的森工文化景观,完成拔里大食堂、森工民宿、古早味商业街等项目建设,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
拔里村保留着昔日铁路运输木村的情景。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自运营以后,拔里村先后获评省级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微景观、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等荣誉称号。
拔里村还在林区铁路的原址上,建设起观光小火车,曾经亲切的火车鸣笛声再次响起,吸引游客带着孩子来乘坐。
村民、村财“双增收”
如今,走进拔里村,只见一条小铁路向前蜿蜒,四周被青山环绕,满眼绿意。当观光小火车缓缓驶向前方,耳边是鸟啼虫鸣和潺潺溪流声,如同置身于原生态风光中,忘却了烦恼和喧嚣。
据工作人员介绍,一些游客在拔里村旅游之后,感触颇深,还写下诗集和文章。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篇名为《小火车》的作品重现了拔里村当时的情景。
其中写道:“四十华里,是早年七拐八弯的羊肠小道。自从两条铁轨冷不丁地拨开了拔里的门闩,我们进城的路就只有三十几里了。哐当哐当的火车,沿山谷一路匍匐着来到我的村庄。近处侧观,它像一条爬行利索的百足虫,拖着几十部平车架,丝毫不勉强;远处俯瞰,奔波着的小火车就像采着希望的蜜蜂……那神气啊!”如此细致且生动地描写,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曾经如火如荼的伐木时光。
拔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前国认为:“拔口伐木场其实凝结了老一辈‘森工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拔里打造的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也是森工文化的展现。”
拔里村用火车建起火车餐厅等旅游设施。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除了“动态”的观光小火车,拔里还有着一列静态的火车。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利用火车打造了火车餐厅,每一节的风格都不尽相同,非常适合家庭游、团建游。此外我们也为小朋友们打造了游玩项目,例如有卡丁车、森林迷宫、小型海盗船、摇摇乐等。”
张前国说,在2022年国庆节试运营时,接待游客总数为2.7万人次。今年春节,每天也有约七八百人慕名来这里游玩,“通过文旅项目的发展,不仅为村里带来旅游收入,也带动了村民增收。例如服务员,我们招的都是本地村民,这也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一部分。”
未来,拔里村还计划打造30余间特色客房,并利用原来的小学校舍,开发研学中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这列小火车如今在拔里村运营,用于观光旅游。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澎湃新闻记者 郑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