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是一名法国汉学家、探险家。1907年9月,他率领考察探险队从新疆库车出发,途经轮台、库尔勒,最后渡过开都河到达焉耆,在途中,他和同事用相机记录下了所看到的景象。
出发
1906年9月某日,伯希和探险队从库车出发,前往下一站轮台县。为了躲避中午到三点之间的烈日炙烤,他们选择凌晨四点出发。图为库车和轮台之间的道路。
到达轮台
伯希和到达轮台后所看到的景象。轮台地处天山南麓,是南北疆的交通要冲,也是重要的区域物资集散地。图中的小市场位于一堵高墙和一片树林之间,路边拴着毛驴,集市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小村镇
探险队到达轮台东北约30公里的一个小村镇上,这个村镇坐落于两块绿洲之间。在沟壑之上,架着一座木桥,看上去很简陋,这种类型的木桥在周边地区很常见。
绿树
小村镇内路边的绿树,树木很粗大,已经有很多年树龄了,有的树根直接暴露在外面。树下是当地百姓住宅的土垒围墙。
库尔勒
探险队到达抵达库尔勒时拍摄的照片。库尔勒现在为巴音郭楞自治州的首府。这张照片记录的是 当地百姓以及探险队在库尔勒所住的旅馆。
前往舒尔楚克
伯希和在库尔勒短暂的休整之后,第二天继续出发,前往下一站舒尔楚克。可以看到当年的道路非常难走,满眼都是碎石头。
佛塔
前往舒尔楚克路途中看到的一座高耸的佛塔,支离破碎的塔身说明其历史已经十分久远,而镂空的建筑材料则表明它当年是十分精美的。在塔内,伯希和发现了骨灰瓮,因此推断这座塔的作用是用于丧葬的。
七个星佛寺
七个星佛寺遗址。这片遗址位于今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分布在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曾经是古代焉耆国的佛教中心所在地。
废墟
一名当地百姓坐在七个星佛寺废墟的拱形门洞中休息,这些圆顶的建筑有着当地穆斯林坟墓的特点。有的只有一个门,有的却是前后通透的。
远望
七个星佛寺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残留在地面上的建筑已经破损的非常严重,伯希和的马车队从废墟间通过,在路面上留下了清晰的车辙印迹。
残垣断壁
这座寺庙遗址被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溪一分为二。现在称为南大寺和北大寺,地面上大面积的断壁残垣表明当年寺庙的宏大程度。
雕刻
在黄土堆下发现的泥刻雕塑人像,因为当地的少雨干燥,这些雕塑得以很好的保存,只是原本斑斓的色彩已经荡然无存了。
残件
这一张图片展示的是残缺的佛像构件,有佛首、站在莲花台上的双脚以及一枚手掌,服饰下摆的褶皱造型说明古代的雕刻技术已十分精湛。
集中
为了拍照需要,伯希和将搜集到的雕塑残件集中在一起,每一件都是残缺不全的,让人强烈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古城遗迹
探险队在凌晨四点出发继续前行,在前方不远处,又看到了一座古城留下的遗迹。伯希和在不成形的废墟中发现了一些瓷器碎片和一座倒塌的巨大佛塔。
寺庙
古城遗址的一座寺庙。这座古城位于距离焉耆四十里的城子镇,名叫员渠城,曾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焉耆的都城。现在则被称为博格达沁故城,维吾尔族语的意思为高大宏伟的城池。
民居
探险队即将到达开都河边,这是在河畔上看到的民居建筑。当地百姓站在门前,远远地眺望着经过的车队。事实上,在附近还存在着不少的蒙古帐篷。
开都河
开都河是新疆地区一条著名的内陆河,流经和静、和硕、焉耆、博湖等县。因为水源的滋润,两岸的树木灌木非常茂盛。
涉水
最初,探险队打算赶着马车涉水过河,但是开都河的水太深了,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找渡口乘船过河。
渡口
他们在不远处找到一个渡口,然而船太小,他们只好将马匹和马车分离,分别上船。船工站在船头,用船篙撑着河底,努力保持着木船的稳定。
回望码头
当船只行至河中心时,伯希和回头向来时的地方拍摄的一张照片,还有许多马车和人员等候在那里,可见当时探险队的规模十分庞大。
上岸
摆渡船到达对岸后,随行的中国人正在奋力将马车拖下船。在没有桥的情况下,马车渡河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围观
到达焉耆后,当地百姓满怀好奇地看着眼前这群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伯希和虽然被世人称为汉学家,为世界了解中华古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大肆在中国掠取文物并送出海外的行为,又证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物大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