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座公园、50把椅子,50种生灵、50幅美景,人们在艺术装置“行走的椅子”上歇歇脚,欣赏环上公园美景,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海正以轻盈之力,向公众传递环城绿带建设成果。
今年是上海环城绿带建设30周年,市绿化市容局联合环上各区以“共生·共享”为主题,推出首届上海环城公园生活季,首场活动2月18日在闵行区莘庄梅园举行。
据市公园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介绍,目前申城已有40座环城生态公园建成开放,今年年底前将再增10座,进而完成“十四五”期间构建“环上公园群”的目标。一根造福全城的生态“项链”,串联起50颗环上公园“珍珠”,“城周十里、林风斜阳”的美好图景如期而至。
从艺术椅子开始,环上公园激活市民生活
上海环城绿带启建于1995年,涉及浦东、徐汇、长宁、普陀、宝山、闵行、嘉定7个区,形成一个环绕上海的绿色屏障。2021年,上海再添绿色大手笔,在“一江一河”后增加“一带”——全面启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分为“环内”(楔形绿地)、“环外”(生态间隔带)和“环上”(原环城绿带改造提升),其中,环城绿带上的公园又称“环上公园”。
在闵行区活动现场,一项成果展讲述着环城绿带、环城公园带从无到盛的经历。
全长13公里的闵行环城绿带于1998年启动建设,绿地规划总面积494公顷。如今,这条繁茂绿链硕果累累,“结出”闵行文化公园、闵行体育公园、黎安公园、莘庄梅园、梅陇生态公园、春申公园、锦梅园、梅馨陇韵公园8座环上公园,见证“一江一河一带”建设历程。
恰逢梅花节和首届上海环城公园生活季“双重生态福利”,莘庄梅园从昨天起至3月12日期间举办丰富活动,有莘庄梅园—梅陇生态公园·听翠园赏梅打卡盖章路线、“行走的椅子”艺术快闪、“梅花树下的笑脸”征集、“梅香鸟韵”蔡兵美术馆梅花特展等,让赏心悦目的风景遇见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空间。
50把“行走的椅子”灵感取材于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建成的50座环上公园,艺术家为每座公园推选出“代言人”,梅陇生态公园的灰头鹀、闵行体育公园的白鹭、顾村公园的黄蜻蜓、金海湿地公园的震旦鸦雀……将这些小生灵实拍制成靠枕,把公园美景、绿带生灵与艺术装置相互交融,寓意共栖,体现绚烂多姿的环城生态公园是人们徜徉自然的场所,更是各类生物赖以栖息的家园。
接下来,“行走的椅子”步履不停。本月至6月,首届上海环城公园生活季将走进更多公园,不仅有好玩的互动装置,还将引入园艺花展、绿道行走、文创集市、美育科普、文化研讨、咖啡美食等多样化体验内容,推动“公园+”创新实践。
追溯“源点”,见证不断生长的“绿”
早春带父母到莘庄梅园看梅花,3月来顾村公园赏樱,4月和家人去春光公园桃花岛踏青,6月陪孩子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撒欢……依傍环上公园,四时生活杂兴蔚然成篇。
如果说环城生态公园带的“源点”是环城绿带,那么,环城绿带的“源点”又在哪里,现如今又有怎样一番景象?
据上海市公园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介绍,普陀区桃浦镇是率先启动建设环城绿带的区域,为了纪念这一关键时刻,绿带建设者们设置了一块启动石。随着环上功能提升改造,该区域以启动林公园的全新身份融入环城生态公园带发展,启动石也保留在公园内部,成为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
公园内,视野所及之处皆为郁郁葱葱的绿,木栈道临湖铺设,挺拔的杉树整齐排列;跌宕石景构成瀑布、跌水,春季夹岸花开,美不胜收。
环上公园的改造提升、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规划建设,打开了原本略显封闭的外环绿带,让生态和绿意对市民而言变得不仅可观、可感,而且可休憩、可品鉴。
在本轮建设临近尾声之时,绿化部门、园林规划设计师以及公众对“离城市很近,离自然不远”的环上公园收获了更清晰的认知。
一方面,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园的“精致秩序”,环城生态公园立足于自然本底,更为注重“生态、自然、野趣、静谧”的风貌营建。在规划、设计、施工各环节均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采用林地抚育更新、植物群落结构优化、土壤改良、水系连通、水质提升等生态措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涵养、野趣体验、休闲康养、自然教育公园,探寻“公园城市”市郊游的多样化选择。
另一方面,此类公园合理增设市民服务、儿童游乐、健身运动等基础配套设施,强化功能复合,并严格控制大面积的广场、停车场、建筑设施等。
此外,环城绿带上精心规划了49座绿环驿站,每隔2至3公里便有一座,书吧、氧吧、聊吧,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游憩、补给与休闲空间。
栏目主编:唐玮婕
来源:作者:文汇报 史博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