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
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一车车铁器,从这里被运到五湖四海,这里的人们用智慧和双手书写下“千年铁府,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商业史歌。
荫城镇,位于上党区东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古迹遗存甚多,是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的铁器以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远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万里荫城”的商路走出国门,名扬四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荫城就已有简易的铁器制作工艺。据《左传》记载,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双方使用的铁剑等武器皆由荫城铁匠铸造。汉代,荫城成为上党地区的冶铁中心,设置有铁官,常驻铁商。明洪武年间,官府在全国设立13家冶铁所,荫城就是其中之一。明清鼎盛时期,荫城古镇以及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每个村子都有自己拿手的绝活和铁器产品,铁货门店达500多家,各类铁炉1800多座,工匠最多时能达1.3万余人。特别是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这里铁货年交易量达到1000多万两白银,于是有了“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说法。
在古镇,现存潞商古民居5000多间,寺庙16座,古戏台8座,门面店铺500多家。如此宏大的古建筑群,皆因昔日荫城繁华的铁器贸易。古镇的几条商业街大多随形就势,或弯或坡,巷子比较窄,只有3米左右。一条长约500米的巷子,被当地人称为“铁货巷”,巷子两边古宅院落鳞次栉比、商铺林立,青砖灰瓦、精雕门楼无不诉说着往日的繁盛。
铁货巷里有一家阿那其居,是一座清代潞商大院,据说是以前鲜卑族人在荫城经商时建起的宅院。永记铁庄是20世纪初由陵川人李富永所建,门楼上绿底金字的琉璃匾额虽已过百年,却依然色泽鲜艳,生意兴隆时,店铺日交易铁货量达上万斤。同为百年老店,瑞盛钉店由荫城人李钦海所建,所产铁钉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生产的水沧钉厚薄均匀、入水不锈,专销江南,是东南沿海地区造船用钉的首选。
“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这是《潞州志》中关于明清经济繁荣时期荫城的描述,那时每年经荫城铁货市场销出的生熟铁货达2000万斤,不仅销往国内20余省,还远销新加坡、印度、不丹、尼泊尔、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可谓名扬天下。
如今的荫城,随着铁器衰微,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总有匠人守心传艺,用锻铁工艺留住人间烟火,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今年70岁的贾忠平是远近闻名的“贾字刀”第四代传人。“我16岁就跟着父亲学习打刀,一辈子守在炉子旁。”贾忠平说,一把“贾字刀”的形成,至少需要上万次锤打,1100℃高温淬炼,36道工艺步骤才能完成。这是铁匠铺四代人智慧的凝集,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匠人精神”的诠释。
历史,在这里留下标注;时代,在这里翻开新篇。
2019年,荫城镇获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厚重的历史给荫城留下珍贵的财富,文旅发展为千年古镇注入新鲜活力。荫城古镇保护开发办主任、上党文旅集团董事长郭向荣表示,加强保护,确保“千年铁府”核心区的真实,以真实吸引世界,造福古镇百姓;适度开发,力求“万里荫城”连接带的唯美,以唯美共享美好,带动景区发展是对古镇开发的宗旨。“我们将努力确保荫城古镇的古朴原生态,同时注入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活力,再现‘千年铁府’商业脉络,让‘万里荫城’的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
“来,回头,看镜头,微笑。”随着摄影师的镜头,衣裙摆动、头饰摇曳间,游客苗女士的倩影在荫城古镇这个古色古香的“天然摄影棚”中,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起定格。
近几年,随着全国文旅新业态的兴起,“旅拍风”也吹到了这座千年古镇。原芳芳的旅拍店就开在老十字街的西北角。“店里以汉服拍摄为主,其中‘晋商少奶奶’主题最受客人青睐。预约拍照的以周边游客居多,也不乏北京、河南等外地游客,高峰时一天接待了30位客人。”荫城古镇是一座保留着原始气息的镇子,未被过度开发,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带着时间记忆的古建筑古街道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仅今年春节期间,古镇游客就超26万人次。
如今,荫城镇科学规划,围绕“一核两轴四区”总体发展布局,深度挖掘各村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交通管理和安全防护设施,持续开展“双整治、双收处”专项行动,对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整治,为秀美乡村建设提颜增质。古镇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重绽光芒。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荫城镇党委书记王艳深有感触。随着“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运用,荫城的发展路径也明晰起来:准确把握“铁货专业镇”定位,传承发扬荫城铁文化、铁产业、铁品牌,着力打造工农庄村“铁器文化一条街”,慢开发、重保护,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发展。
千年的炉火已经熄灭,但飞溅的火光铁屑已深深融入荫城人的血液。从“千年铁府”的辉煌记忆到“万里荫城”的现代篇章,古镇将在岁月更迭中继续变换它的模样。(来源:长治日报 马蕾)
编辑:贾霄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