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这座中国最北端城市以其极低的气温和独特的冬季景观,吸引着无数“反骨”年轻人。他们怀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毅然踏上这片冰天雪地,渴望在那里找寻到与众不同的旅游记忆。然而,旅途中也出现了诸多状况,有的想泼水成冰,却被热水烫伤;有的不适应极北的严寒天气,感冒发烧。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觉得这趟旅程是值得的。
有人幸运地拍摄到了罕见的极光,看到了一生难忘的浩瀚星空;有人在 “厚得可以打滚” 的雪地上释放自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有人在跨年夜偶遇烟花秀,感受到了 “寂寥盛大的情绪” ;有人在漠河舞厅与当地人共舞,体会到解放天性的快乐;有人在小酒馆里喝一杯暖酒,感受人间烟火的温暖……从漠河回来的年轻人,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影像和故事,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为什么选择漠河?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作家迟子建曾这样描绘家乡漠河。
乘坐列车一路向北,穿过盘卧在中国最北端的“巨龙”——大兴安岭,进入到茫茫林海雪原,去体验一场关于雪国的故事。地处北纬53度、最低气温达零下53摄氏度的“国境最北”,这里有极寒的挑战,也有独特的幸福。
反差旅游,去体验不一样的世界。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游客对旅行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反差旅游提供了更多独特体验。即使在严寒的冬季,年轻人不再选择“人挤人”的温暖之地,开始追寻“北国浪漫”。从去年哈尔滨与“小土豆”的“羁绊”,到今年勇闯漠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冬季去体验北方的热情和不曾经历过的“速冻”模式。
挑战自我,在极寒中打破常规。当下,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他们渴望打破常规,追求更多挑战和可能性,旅行成为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的方式之一。漠河的极寒天气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让年轻人可以暂时逃离都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
“逆向而行”旅行模式,成为文旅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年轻人在旅行中由追求身体上的舒适和放松,到侧重精神的追求和充盈,这种打破常规、“逆向而行”旅行模式的转变,为各地文旅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以往千篇一律、照搬复刻的街区、网红打卡点开始式微,慢慢对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各地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释放精神内核,充分给予年轻人展示自我、释放压力,寻求挑战与共鸣的平台。
如在极寒天气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境内的一条“不冻河”引发关注,这条河流在近-40℃的严寒中,依然流水潺潺。呼玛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推动冰雪经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去观赏。
如有着150多年乐器制作史的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进小村,体验非遗文化。
旅游宣传模式也在向数字化、多元化转变。近年来,国内旅游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淄博烧烤、甘肃麻辣烫、山西黑悟空等现象级文旅传播事件层出不穷。各地或依托自身特色、或通过跨界合作、或实现古今对话,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迅速出圈,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当然,在“热梗狂欢”“顶流更迭”的状态下,把“流量”变成“留量”是各地文旅常青发展的关键。
“旅行是一场艳遇,最后我们遇见了自己。”勇闯漠河的年轻人回来了,那些“自找苦吃”的经历和内心的震撼,构成他们人生中难以磨灭的独特记忆。在这个仿佛开启了“倍速键”的时代,我们不妨慢慢走,去寻觅旅途中的成长和幸福。(济南宣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