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藏着许多时光的印记
它们是新会活着的历史
是新会可以触摸的时代印记
也是外界了解新会、
感受新会的重要窗口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细数
几个冷门、人少但惊艳的
“怀旧老地方”
赶紧打卡走起吧~
浐湾路沿街骑楼
浐湾路沿街骑楼,位于会城冈州大道中原浐湾路段北侧,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古书中“浐浐”指鱼群流水的样子。浐湾街,位于象山西南侧脚下,古时为大海,随着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浅湾,常有鱼群游动。后这一带经过加高,陆续建起民房,人流开始聚集,形成了浐湾街。由于该地位于古城池西南外的交通要道,且临会城河水运便利,后逐步发展为繁华的集市,成为会城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骑楼建筑大多是按照海外华侨带回来的各国建筑图样结合当地特色设计兴建的,包括各种式样的女儿墙、阳台、线脚等,再加上中国传统风格的“满洲窗”和硬山屋顶,是侨乡风情的深刻体现,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该骑楼还保留有部分传统里巷的印迹,如刻有里巷名称的石匾、遗留的里门石构件、石板巷道入口等,其中高第里巷口石匾带有茅龙书法特征,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原浐湾街中段的大康里为清末广东名人陈梦吉的故里,其故事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定位
绍德楼
绍德楼,位于新会区会城街道同德社区同德三路。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城郊村的梁达诚等16名华侨发起集资兴建绍德楼,由开平莫村伍安伯、伍时业两位建筑师设计施工。
新会沦陷后,日寇曾三次用飞机轰炸该碉楼,用机枪扫射,仍未伤及进楼避难的村民。该楼坐西北向东南,由楼身、挑台、楼顶三部分组成,平面为长方形,通宽6.31米,进深7.22米,占地面积46平方米,通高16米。首层大门设凹门洞,门口向东南,大门和窗门均为铁制,以券形门楣、窗楣装饰。楼身四层,各层各面均有三个长方形观察窗,楼内每层有5间房。楼身以上为挑台,正面灰塑“绍德楼”3个黑色大字。
楼顶为平屋顶,南面设灰塑山花。该楼是会城城区少数仅存的碉楼之一,是新会典型的碉楼,保存较好。
参考定位
城南文昌阁
城南文昌阁,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城南村石洲河边。由新会知县王命璇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新会知县白章重修。
坐西南向东北,两层高12.5米,砖木结构,平面为六角形,边长4.19米。首层设檐廊,以八角石檐柱承托。二层正面镶一块石匾,竖刻“文昌阁”三字。阁顶为攒尖,筒板瓦屋面,各脊饰塑行龙,葫芦状塔刹。首层地面立一砚石碑,碑题为“重建新开滘口口文昌阁碑”,碑文阴刻15列,刻《文昌阁记》,记载重建文昌阁的历史,由“文林郎知广州府新会县口加二级白章撰”。右侧为捐款人名,共11列9行,计有99人,落款为“康四十二年岁次癸未”。该文昌阁保存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是新会仅存的有廊文阁之一,阁内古碑记载重要历史信息,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参考定位
七堡文阁
七堡文阁,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潭冲村潭江边。建于明代,近年华侨捐资维修。
坐东向西,平面六角形,塔内直径5.32米,边长3.25米,通高约15米,占地面积75平方米。红砂岩石墙基,墙身以青砖砌筑。首层门口以红砂岩石砌门边,有大楼梯上二层。二层每面塔檐灰塑一对鳌鱼,承以龙船脊,檐下塑有花纹及几何图案,正面窗口上镶嵌一石扁,阳刻“文阁”二字。三层正背面有小圆窗,其余各面有小方窗。塔顶为六角攒尖顶,灰瓦面,各脊塑有行龙,塔刹以莲花承蓝色葫芦宝珠。
中华民国时期日军军舰曾炮轰文阁,墙身上留有弹迹。该文阁是当地标志性建筑,保存较好,形制典型,文物价值较高。
参考定位
烂大船碉楼
在江门水道新会段碧道沿途,有一座烂大船碉楼。其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大洞村老何围。建于中华民国七年 (1918),以防御海盗,保护过往船只。日伪军、海盗曾一度占据碉楼设置关卡。
坐北向南,通宽6.6米,进深7米,建筑占地面积46平方米,楼三层,通高10.5米砖混结构,墙厚40厘米,混凝土楼板,楼梯设在各层中部,各层有方形睛望窗和枪眼。挑台部分为平台式露台,三角形山花,女儿墙塑有“烂大船碉楼”等楷字。楼顶为小楼梯屋,坡状屋面。因该地曾有一只大货船在附近的江门水道沉没,为告诫人们小心行船而命名。
该地的土名因碉楼而称为“烂大船”。该楼是一座典型更楼式的碉楼建筑,是中华民国时期防盗护村历史的见证物。
参考定位
原标题:《冷门、惊艳!新会“旧地方”,你未必去过!》
阅读原文
来源:新会发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