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码头:时光长河中的百年烟火
淮水汤汤,千年如斯。在河岸处,田家庵码头枕着浪涛入眠,岸边的路上叠印着百年来往的足迹。
电视剧《六姊妹》的渡船划破荧屏涟漪,何家阿奶和孙女何家丽在田家庵码头登岸的画面,恰似打开尘封记忆的钥匙。
这座真实存在的百年古港田家庵码头,正以沧桑的臂膀挽住淮河的潮汐。从飘摇的庵棚到巍峨的港区,从煤船的呜咽到巨轮的汽笛,这座百年不谢幕的水上舞台,用斑驳的缆桩系着淮南城的魂。
说起淮南城市发展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田家庵码头。因为田家庵码头是淮南市的重要历史地标,不仅是淮河航运的重要节点,也是淮南城市发展的源头之一,更是淮南城市化的起点。其历史与淮南市的工业化进程紧密交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电视剧《六姊妹》画面
渡口晨星
田家庵码头位于淮河南岸。田家庵的得名可追溯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一对田姓夫妇在淮河渡口搭建庵棚,为往来行人提供歇脚之处。晨雾里,田氏夫妇的柴门被淮河浪涛叩醒。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座为行人遮风避雨的草庵,将成为点燃城市文明的星火。
草庵逐渐形成渡口聚落,该区域最初被称为“冷水滩”或“下窑”。随着时光的流逝,渡口石碑上“冷水滩”三字渐被磨平,后因田氏家族的活动得名,人们遂以“田家庵”命名。
寒来暑往,往来商旅在此驻足,田家庵的名号便如淮河上的船歌,在艄公的号子声中传遍两岸。
大通煤矿开办后,码头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当大通煤矿的探矿锤敲醒沉睡的煤层,码头的命运齿轮开始轰鸣转动。
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通煤矿公司修筑一条轻便轨道用马拉车运方式,将煤运抵田家庵港口再装船外运,后铺设全长6公里的“歪歪车”道。当时田家庵就已成为淮河上最大的煤炭外运港口。
“歪歪车”道犹如大地琴弦,将大通的乌金源源不断送往淮河航道。至1918年,田家庵正式开埠之时,田家庵港已成为淮河流域的重要商港,这里已是千帆竞发的热土,岸边街上的酒旗在暮色中招展,茶馆里的评书说着南来北往的传奇。
这一时期,田家庵与大通、九龙岗并称“淮南三镇”,共同构成淮南早期的城镇、工业与交通核心。
到1946年, 淮南煤矿局生产煤炭6.2万吨,其中有四分之三煤炭由田家庵港上船外运。同年,蚌埠至正阳关航线开通,田家庵港仍然作为重要的停靠站。在这条航线上,船灯如星河倒悬,码头茶馆里,说书人将传奇故事编成大鼓词,惊堂木落下时,满堂茶客的喝彩声震得煤灰簌簌飘落。
电视剧《六姊妹》画面
新生曙光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的号角声中,红旗第一次在田家庵港内猎猎飞扬。党和政府随即取消了几十年遗留下的封建船行把头制,船工开始当家做主。
1950年4月华东联运公司皖北区公司在淮南开办业务,田家庵港联运站宣布成立,挂牌的铜锣大鼓声惊飞檐下燕群,田家庵港迎来了新生的曙光。
从建国初期至1957年治淮工程中,田家庵港口发挥了巨大作用。治淮工程的号令声中,码头化作移山填海的战场,港口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电动吊机的铁臂划破长空,吞吐量突破百万吨的捷报随淮水东流。
至八十年代,田家庵港口已拥有码头长度740米,500吨级泊位19个,自动化流水线吞吐煤炭、黄沙如金,港区广播里《在希望的田野上》与货轮汽笛此起彼伏,老码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焕发新颜。
电视剧《六姊妹》画面
城市记忆
田家庵港口的发展与淮南早期的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早在解放前,田家庵依托码头逐渐发展出港口一路、港口二路、太平街等街区,形成以锚具修造业为特色的工商业聚集区,并初具城市雏形。港口一路的青石板,还留着独轮车的辙印。太平街的铁匠铺里,锤击声应和着远方的汽笛。那些砖木结构的商号,飞檐上栖着半个世纪的雨燕。
至50年代,淮南市人民政府迁驻田家庵,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码头周边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的中心。电影院的海报与码头货单齐飞,国营百货商店的玻璃柜台里,英雄钢笔与永久牌自行车折射着时代的光晕,而巷尾的茶馆始终飘着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的清香,新华书店的墨香飘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织就独特的城市气味。
田家庵码头长期承担煤炭、豆制品等货物的运输功能,淮河航道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老街区的铁匠铺、老式建筑等至今仍保留着20世纪上半叶的市井风貌,被称为“城市建筑博物馆”。
这些凝固的时光碎片,让曾经的市井烟火,在钢筋森林里保持着倔强的呼吸。难怪《六姊妹》的镜头在此流连——每一块磨光的阶石,都是岁月写就的剧本。
光影记忆
如今,田家庵码头仍是淮河航运的重要站点, 田家庵码头因其历史风貌成为文化地标,近期热播剧《六姊妹》在此取景,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老街的旧式建筑、码头场景成为展现淮南历史与当初市井生活的重要载体。
《六姊妹》剧组的聚光灯下,老码头正在书写新的传奇。当何家丽撑伞走过湿漉漉的堤岸,百年廊柱的阴影里仿佛闪过田氏夫妇布衣草履的身影。摄像机捕捉的不仅是市井烟火,更是流淌在时光里的集体记忆——修锚匠人淬火时的璀璨星雨,说书人惊堂木下的金戈铁马,乃至每个清晨码头广播里那声穿越半个世纪的“工友们,开航了!”
田家庵码头不仅是淮南城市化的起点,更是淮河文化、工业记忆与市井生活的缩影。从田氏夫妇的庵棚到现代影视剧的取景地,它跨越百年的变迁,生动诠释了淮南“因煤而兴,依水而盛”的发展轨迹。
向海而歌
淮河像一位历史老人,伴随我们走过了漫长的途程,阅尽了时代兴衰,见证了壮阔征程,和我们一道驶向蔚蓝色的远方。
电视剧《六姊妹》中的田家庵港口当时还是一个小码头,如今的淮南,正在打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淮南港正逐步发展成为皖北以及豫东南地区江淮航运的重要枢纽港,并在促进淮南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淮南境内有淮河、茨淮新河、窑河、淠淮航道等主要河流9条,淮河与江淮运河在此交汇,绘就“一纵一横”的黄金十字,寿县、毛集、凤台、潘集、八公山、田家庵、大通七大港区16座码头,如北斗列阵守望总里程396.6公里的黄金水道。
当江淮运河的碧波载着巨轮驶向大海,当集装箱塔吊在晨曦中勾勒出城市剪影,田家庵港口的汽笛声依旧在淮河两岸回荡。从庵棚到智能港区,从煤船到江海联运,这座“活着的博物馆”始终保持着扬帆的姿态,百年港口从未割裂传统与现代的血脉,而是在每个历史褶皱里孕育新生。
如今的田家庵港,正被淮南转型发展的浪潮重新定义。前不久的新闻发布会上,政府相关部门透露,淮南已完成新一轮港口规划。未来,淮南港将建设形成货运泊位238个,港口岸线34000米,在“一港七区”的基础上,形成“三核一群”的港口布局,形成年8600万吨、70万个国际标准集装箱,旅游客运420万人次的吞吐能力,使淮南水运从“淮河经济”向“江海河经济”转型,为淮南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淮河不语,千帆过尽皆成诗。田家庵码头的故事,是城市与江河的永恒恋曲,是历史与未来的深情对话。我们知道,这座城市的脉搏,将永远随着淮河的潮汐跳动。
田家庵码头的故事早已超越地理坐标,升华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当夕阳为龙门吊镀上金边,河风送来远方轮船的汽笛,我们知道:当前的转型发展,正随着淮河水,成为涌向星辰大海的壮阔征程。
此专栏开设了投稿邮箱827060190@qq.com,届时芦村湾、安徽上甲、玉兔日化、花蜜家将为作者提供礼包一份。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2月17日)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钧
部分配图 苏国义 黄欣茹 陈波 金广良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