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六姊妹》热播
淮南这座“沉寂”多时的城市
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淮河从安徽穿境而过
将一块土地分为南北两半
淮南,就坐落于南岸
《六姐妹》真实还原了这座城
也带火了这座城
(电视剧《六姊妹》剧照)
▼
(淮南火车站航拍图)
▼
中州咽喉
江南屏障
千年楚汉
百年煤电
这里没有北上广的华彩乐章
却藏着两千年的风云激荡
(电视剧《六姊妹》拍摄地)
▼
金色的历史
是它曾经的荣光
黑色的煤炭
是它献给新中国的礼物
红色的光与电
点亮夜幕下中国最亮的地方
牛肉汤和豆腐
构成城市最温暖的生活烟火
这里是安徽淮南
01
(寿县楚文化博物馆)
▼
青铜时代是淮南历史的开端
商周州来国、春秋下蔡国
战国楚国、西汉淮南国
东汉阜陵国都曾建都于此
在中国最强县级博物馆——
淮南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一眼便是两千年
(武王墩墓出土文物)
▼
去年火爆全网的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
墓主就是迁都寿春的战国楚考烈王熊完
上万件文物
大量的青铜器
见证了楚国最后18年
4位君主的落日余晖
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国家公祭鼎的原型楚大鼎
也在淮南寿县出土
战国的连横合纵
催生了橘生淮南、毛遂自荐
歃血为盟的生动故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
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这里
02
晨起朝食
启始新旅
大街小巷
飘溢着牛肉汤的香味
淮南人的美好一天
就从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开始
(淮南牛肉汤)
▼
这碗热辣滚烫的牛肉汤
淮南人喝了2200年
考古发现
武王墩出土的史上最大楚鼎里
就有牛骨头
曾几何时
淮南牛肉汤不仅是食物
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伫立在淮南城市的街头巷尾
那缭绕在空气中浓香
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其背后故事
(淮南人的一天生活,从一碗牛肉汤开始)
▼
淮南牛肉汤和沙县小吃
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
并称中国小吃界“F4”
亲民的价格
却分量惊人
牛肉、粉丝、千张、豆饼
搭配牛油辣椒
满口鲜香,不烧心、不上火
淮南人待客的独特礼节
就是“带你去吃最好吃的牛肉汤”
如今牛肉汤早已走出淮南
走进千家万户
全国门店超过3万家
远销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年卖出300亿
随着《六姊妹》的热播
淮南牛肉汤像“天水麻辣烫”
“淄博烧烤”那样迅速火出圈
满足南来北往的游客味蕾“狂欢”
03
国民美食-豆腐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杰作
他的一生有两件事千古流传
编书、炼丹
他与门客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淮南子》
被称为千古奇书
里面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
让农耕标准化作业
也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淮南二十四节气广场)
▼
他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时
偶然以石膏点豆汁
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块豆腐
(在淮南,豆腐有400多种吃法)
▼
其极高的营养价值
成为家喻户晓的餐桌必备
而这里举行的千人豆腐宴
更是以400多道豆腐美食
让豆腐文化享誉世界
04
在寿县,人们出城进城
都要从古老而宏伟的城门穿过
风雨剥蚀下的古城墙
已经融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寿县古城墙)
▼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南宋
比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4个城门和7公里长
9米高的城墙极其完好
城墙里侧堆土
便于守城士兵登城
除了御敌还能防洪
无论战乱水患
古城固若金汤
(寿县县城航拍图)
▼
作为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
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
成为昔日金戈铁马岁月的见证
那些被车轮碾压过的痕迹深深浅浅
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龙腾虎跃
05
过去流传这么一句话
华东的煤,一半在安徽
安徽的煤,七成在淮南
黑色的煤炭
是淮南献给祖国的礼物
淮南是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
是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
有11对大型矿井
6家大型火电站
全市16个火车站
11个承担着煤炭运输任务
(淮南发电厂)
▼
“皖电东输”的起点是淮南
终点是上海
每年输送超过500亿度电
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
就有1吨来自淮南
上海每用6度电
就有1度来自淮南
可以说,淮南点亮了中国夜晚最亮的地方
06
《六姊妹》剧中何家姐妹的奋斗故事
与淮南的转型发展相辅相成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
人们争先恐后来到这座城市
触摸淮南发展的脉络和痕迹
新时代的淮南
曾经一度暗淡落寞
过度依赖单一资源
新的产业升级推进缓慢
发展渐渐落后于其他兄弟城市
(淮南八公山航拍图)
▼
淮南需要改变,必须改变
重振辉煌是淮南人共同的心声
升级现代煤化工产业
发力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产业
发展数字创意和文化旅游产业
进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淮南城区航拍)
▼
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推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推动未来产业“星火燎原”
淮南拿出“拼尽全力总有机会
拼到无力才不后悔”的劲头
抓紧每一天
奋力往前赶
或许困难重重
但是改变正在发生
这,就是淮南
| 策划:黄娜娜 张弓
| 海报:周纪萌
| 编辑:叶秋盈
| 图片:淮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 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