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处堪称最冷的地方,这里地理位置显著,曾是商贸往来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曾居住着5万人的繁华小城,如今硕大的城镇却空无一人,仅剩呼啸的北风、遍地的黄土、以及城镇尚且保留下来的旧社瓦房,还依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
西北雄关要隘-杀虎口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有一座名为杀虎口的古老关隘,地处晋蒙两省交界处,这里两侧高山对峙,东依塘子山,西抵大堡山,地势十分险峻,海拔高达1230米,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漫长寒冷,夜间气温能够低至-19℃,白天最高温度通常都不会超过-1℃,因此,这里也被视为是山西最冷的地方之一。
虽然气候比较恶劣,但杀虎口历史上却是一处十分关键的战略要地,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繁华与沧桑。
由于杀虎口北侧紧邻内蒙古,因此这里古代时便是中原汉族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交锋的重要通道,有着“三晋门古”、“南北通衢”之称。在不同时期,杀虎口因特殊的战略地位一直承担着重要的防御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被称之为参合陉、隋唐时期被叫做“白狼关、到了宋元又被叫做牙狼关,明朝时期,杀虎口成为明长城北部的一处关口,被视为是中原抵御蒙古瓦剌南侵的重要防线,对守卫边疆意义重大,因此在当时得名“杀胡口”。直到清朝时期,为了安定北方少数民族,康熙才将其改名为杀虎口。
除了防御价值,杀虎口还是晋商的重要发源地和主通道,杀虎口两侧高山间是纵贯南北的苍头河,所形成的苍头河谷地,这里是南北沟通的重要通道,随着商贸的兴盛,杀虎口也逐渐成为中原地区与蒙古、新疆、俄国等地区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著名的大盛魁等商号便是在此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边贸的发展,杀虎口逐渐商贾云集、商铺林立,鼎盛时期,曾居住了近5万人。
清朝还曾在杀虎口设立八大衙门,后改称为“钦差督理杀虎口税务监督署”,并成为当时全国设立的39个征收过税的常关之一,同时也是山西唯一的常关。负责征税的范围东起山西天镇县新平堡,西至陕西神木,北抵包头和呼和浩特,辖区东西长达200多公里,关税收入十分丰厚。
杀虎口为何如今空无一人
清朝康熙年间至民国初年,这里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事件走西口,当时受连年自然灾害影响,山西等地区粮食大幅减产,人民生活困苦,导致山西经济衰退严重,大量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关外谋生。当时走西口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是向东经张家口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另一条便是向西,从山西杀虎口前往关外,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此过程中杀虎口便成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杀虎口也被叫做西口。
走西口发生后,一方面缓解了关内的人地矛盾,和资源配置压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蒙地经济发展,同时山西商人也开始向西探索,带走了当地的大量商贸资源。货物通关频率降低,杀虎口作为重要税卡,征收税款因此逐渐减少,后又因战争、气候、以及地缘关系、国际局势的变化,山西地区商贸进一步受到影响,杀虎口经济更加一蹶不振。
1929年,杀虎口税关被撤销,原本在这里的税务机关被迁移至内蒙古丰镇,杀虎口税关彻底成为历史。在失去经济支柱后,杀虎口逐渐荒废,变成了一座空无一人的“鬼城”。
虽然如今的杀虎口早已不复昔日盛景,但这座关隘,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近代金融贸易的兴衰,依旧时刻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