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大后方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的指挥中心。
时至今日,重庆仍留存着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抗战遗址遗迹。其中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和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旧址群包括苏联大使馆旧址、美国大使馆旧址、中英联络处旧址、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等15处,以及中央银行旧址、中国银行旧址等6处。它们不仅见证了同盟国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历史岁月,也是重庆抗战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彰显着重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走进这些遗址遗迹,在一栋栋老建筑中,聆听历史回响,珍惜和平,放眼未来。
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公示牌
小资料:
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269.72平方米,建筑面积539.44平方米,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建筑屋顶为机制瓦,外墙砖砌,表体抹灰,基础为石作,木质楼板,一层为磨石铺地。馆舍平面采用“凹”字形设计,注重中轴线对称,总体呈中西式折衷风格。
从鹅岭公园正门进入,左手边约50米处,便是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

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
1941年
10月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公使艾格斯顿抵渝,在今天的南岸区设立机构办公。
1942年
迁鹅岭办公。
1946年
5月
迁离重庆。
1988年
1996年
重庆市园林局于1988年、1996年对该建筑进行过两次大的修缮翻新,改造为砖混结构,建筑内部格局、原有门窗也有局部改变。
2006年
9月15日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为公使馆旧址揭幕,并赠送了一块牌匾,现贴于建筑入口处。

公使馆旧址内部经过两次大的修缮、翻新
如今,旧址内部空间被划分为展陈区域和陆海书院两大部分。
展陈区域以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内的故事为原点,从“前世今生”“难忘岁月”“红色外交”“对外窗口”四个板块为大家讲述发生过的历史点滴。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澳大利亚公使馆在战火中的外交工作,以及当时重庆的百姓生活。

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内的陈设讲诉着抗战时期的历史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随着国民党政府内迁,大量机关、学校、工厂以及难民等涌入重庆。加上日军轰炸,导致当时重庆食物匮乏、住房紧张、物资短缺。
在此背景下,派驻重庆的澳大利亚外交人员需要从澳大利亚自带所有的衣物,还有阿司匹林及治疗疟疾的奎宁等药品,以及诸如香皂、牙膏、鞋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其余物资则需要在印度购买。
而且由于当时日军封锁,公使馆的人员和物资只能经滇缅公路辗转来到重庆,后来还曾一度由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来到中国。

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内的陈设讲诉着抗战时期的历史
澳大利亚公使馆的主要职责是加强中澳两国之间的沟通,维护良好的中澳关系,确保堪培拉能实时了解中国发生的各类事件。用驻华公使艾格斯顿自己的话,就是“向澳方说明中方的立场,同时也向中方说明澳方的观点”。
公使馆人员的日常事务工作,还包括报纸翻译、账目管理、维护使馆房屋、密码工作、打字、档案管理,以及宣传、促进文化关系和政治联系等。
为了加强中澳两国之间的沟通,澳方人员专门安排了中文课学习。

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内的陈设讲诉着抗战时期的历史
出差,是公使馆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公使馆人员需要与当地的重要人士进行交流,考察当地各个行业。大部分出差地点均距重庆有一两天的路程,有时还得去更远的地方。战火纷飞中,交通工具成了难题。
由于战时重庆人力资源紧张,国民党政府于1943年出台了限制轿子使用的规定,并相应就驻渝外国使馆使用轿子的需求问题,专门制定了“驻渝外国使馆肩舆使用红十字牌说明”,明确规定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只有因病或残疾才能乘坐轿子在马路上通行。
艾格斯顿爵士因患有痛风和关节炎,经与重庆当局协商,得以允许他本人和他的秘书玛丽斯·金继续使用轿子出行。
当时的玛丽斯·金年仅20岁,后来在回忆那段重庆的岁月时,她说:“那时的我真是勇敢!我很奇怪我母亲竟然会同意我去!那个年代在海外生活实在是很危险,战火纷飞,而我又那么年轻,还是女性!”
来源丨今日重庆
文字丨今日重庆见习记者 许力梨
图片丨今日重庆记者 李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