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滍阳(今平顶山市新城区滍阳镇)是一个坐拥五道城门的奇异之镇。
在历史上,她除常规的城门(东、西、南、北)外,还另行增设了东南门,总计五门。每座城门之上皆嵌镶着两个大字:东门因迎纳旭日东升,又或迎接来自许昌方向的客商,故而被称作“迎旭”;西门鉴于水流宛如一条玉带环绕城镇潺潺流淌,得名“带应”;南门临近滍水(今沙河),名曰“临滍”;北门能够通向宝丰和洛阳,称为“通宝”;东南门因眺望古楚国故地叶县,被唤作“望楚”。
滍阳镇历史文化绵延悠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常年居住人口达两万有余。这座古城其不仅具有北方的质朴、厚重之特性,亦兼具南方民居的灵秀之美。
老滍阳街南北宽达 1.5 公里,东西长亦为 1.5 公里,周长 9 里 13 步。城墙由青石砌成,坚固非凡。城内有纵横交织的大街 8 条,大小桥梁 72 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桥有东街石桥和太华桥。东街石桥位于东门内、东西大街 200 米之处,桥长 27 米,宽 7 米,属双拱桥,桥面由青石铺就。太华桥位于山陕会馆之后,距东南门 150 米,呈现典型的明代建筑风貌,桥长 12.3 米,宽 5.7 米,为拱形桥。
在西门下方两侧的寨基所在之处,静静地存有两条令人惊叹的大鲤鱼。这两条大鲤鱼乃是由色泽鲜艳的红石精心雕刻而成,其重量足足有千斤之重。
每逢天空阴沉,即将迎来降雨的前夕,这神秘的石鲤仿佛拥有了感知天气变化的神奇能力,便会开始返潮。它们那坚硬的身躯逐渐变得湿润,甚至能够有晶莹的水珠从其身上缓缓滴下。那滴滴水珠,仿佛是石鲤在向人们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雨。
这两条石鲤不仅是独特的景观,更像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某种神秘联系的象征,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奇妙和未知充满了敬畏与遐想。
在西门和南门的内部,以及十字街南路的东侧,矗立着三座宏伟壮观的戏楼,分别是关帝庙、东鼓楼庙和泰山庙。
关帝庙的戏楼建筑风格庄重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着对关羽这位忠义之士的尊崇。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戏楼上便会唱响关于关羽英勇事迹的戏曲,台下观众如潮,人们怀着敬仰之情沉浸其中。
东鼓楼庙的戏楼则显得典雅精致,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装饰令人赞叹。这里常常上演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吸引着众多戏迷前来观赏,那婉转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常常让人陶醉。
泰山庙的戏楼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它不仅是戏曲表演的舞台,更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每逢庙会之时,戏楼上精彩纷呈的演出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为整个区域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
城内分布着大小不一的 20 多家茶馆,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字号,档次也不尽相同。有的茶馆装修古朴典雅,桌椅皆为上等木材打造,所提供的茶叶皆是名贵品种,服务也极为周到,专为富贵人家或有身份地位之人服务;有的茶馆则显得较为简约朴实,桌椅稍显陈旧,提供的茶叶多为常见品类,但价格亲民,是普通百姓常去之所。
每当赶脚劳顿或是生意谈妥,滍阳街的人们便会纷纷寻找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前往戏楼听听那婉转悠扬的戏曲,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之中;或者到茶馆里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细细品味一杯香气扑鼻的茶水。在那茶香弥漫的氛围中,忘却一切烦恼与疲惫,尽情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这种休闲方式,已然成为那时滍阳街人最为主要、也最为钟爱的生活方式,仿佛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一抹温暖亮色,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滋味。
滍阳街,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古老街道,在海内外都颇具影响力。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滍阳街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手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的目光。许多历史学家对滍阳街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发表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果,使得滍阳街在学术界声名远扬。
总之,滍阳街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在海内外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