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零雨其濛&林小栖
寻找
消失的苍霞
本文所指的「苍霞片区」,北至延平路、学军路;南至江滨西大道;西至白马南路;东至高顶路、三通路。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就在其间。
我们写「消失的福州」,不是想回到过去,只是怀旧。怀旧的不是那时的穷巷陋室,而是那时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
我在帮洲的河下街生活过很多年,苍霞于我来说是熟悉的,不过那是改造以前的苍霞。
我每天都要去苍霞坐52路公交车上班,周末有时会陪妈妈穿过上下杭,去学军路的市场买菜,或者去中亭街买衣服。
苍霞片区原来汇集着福州最多的特色小吃:粉干、煎包、元宵、炖罐、糕饼、柴火锅边。上下杭街区开发以后,主街自然被更高大上的店铺占据了,在南园路上还存留着一些。
△2014年3月,中平路柴火锅边店
//01 中平路
整个苍霞片区在地图上是一个五线谱的造型:一线是中平路,二线是三捷河,三线是下杭路,四线是上杭路,五线是延平路和学军路。纵向有两条主要的路:隆平路和南园路。
民国文艺青年郁达夫曾说,中平路是「中国版的莱茵河畔」,清末民国时期它是福州的「十里洋场」,一时繁华。在中平路东端有个标志性建筑「中平旅社」,其前身是1914年创办的「嘉宾洋菜馆」,是福州最早贩卖西式牛排的高级餐厅。
△(左图)2014年3月(右图)2024年11月,中平旅社
中平旅社的对面是南方日报社旧址,西南方的文通弄里有一座「苍霞基督堂」,它的规模仅次于仓山泛船浦教堂,是一座保留完整的英国哥特式建筑。
△(左图)2013年12月(右图)2024年11月,苍霞基督堂
现在的中平路是一条自东向西的单行道,车流小,两旁的建筑或保留或恢复成民国风情,道路两侧的黄花风铃木在三四月间开满黄色的花,适合打卡。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连同租书店、手工元宵店、柴火锅边店、算命店,和褪色的柴栏厝,一起消失不见了。
△2013年11月,中平路民居
△2012年4月,中平路
△2024年11月,中平路
//02 三捷河
三捷河,又叫星安河,是一条长约一公里的内河,原来它北接达道河,南接新桥仔河。2000年前后地产开发,新桥仔河被填埋。三捷河往西南方向穿过整个苍霞片区,再向南流入闽江。
三捷河上有座三通桥,为石构拱桥,二墩三孔,星安河、达道河、新桥仔河均通过此桥,因为地产开发,三通桥从原来的东西走向改为南北走向,位移了十多米。
△(左图)2013年5月(右图)2024年1月,三通桥
三通桥往西有一座张真君祖殿,福州有句俗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原来三捷河两头均连着闽江,涨潮时,闽江的潮水南端从新桥仔河流至三捷河,西端由闽江流向三捷河,河水汇聚于张真君祖殿前,形成独特的汇潮景观。
这样的水文景观被赋予了「财源滚滚」的寓意,因此旧时上下杭地区的商帮都奉此地为「福地」,把原本是农业神的张真君尊为「商神」,随着新桥仔河的消失,这样的景观也消失不见了。
△(上图)2012年4月(下图)2024年11月,张真君祖殿
星安桥,因三捷河的别名「星安河」而得名,也是石结构拱桥,二墩三门,南北走向。旧时南台岛一带民众要进城,须在龙潭角乘船渡江到苍霞洲再登岸入城,星安桥是入城通往陆路的唯一通道。
△(上图)2012年7月(下图)2024年11月,星安桥
星安桥边有一座法师亭,是奉祀陈靖姑堂兄陈守元法师的道观。道观不大,观中的壁画出自福州神像大师李道环手笔,值得一看。在上下杭改造以前,这里是在地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
△(左图)2013年4月(右图)2024年11月,法师亭
福州内河边向来是民居聚集处,三捷河边也不例外。老式的木结构房,四面木板为墙,青瓦为顶,福州话叫「柴厝」,「柴」是木头,「厝」是房子。连排式柴厝福州话叫「柴栏厝」。柴厝从正面看本该是个平面的矩形,年代久了,房子就会往一边歪斜,矩形就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一间一间歪下来,就像静止的多米诺骨牌,到末尾一间,要用根粗壮的木头抵住才行。
△2013年4月,三捷河边民居
△2011年7月,三捷河边民居
△2024年11月,三捷河边
//03 下杭路
据《福州双杭志》记载,北宋以前,上下杭一带还是闽江的水域,大庙山(龙岭顶)则是浮岛一座。潮水在大庙山南麓冲积成两个大沙痕,可供人行走或供来往船只靠泊、装卸货物。涨潮时,人们走上痕,称为「上航」;退潮时,人们走下痕,称为「下航」。
△2013年10月,上下杭
下杭路是先于上杭路改造的,现在的下杭路已经开发得比较充分了,一路走来,好像只有下杭路144号德发京果行旧址还保留着旧时模样。
△2012年4月,下杭路德发京果行旧址
△(左图)2012年10月(右图)2024年11月,下杭路福州第八塑料厂
△(左图)2012年10月(右图)2024年11月,下杭路福州市八闽贸易经营部
△2012年4月,下杭路的老奶奶和猫
△2012年4月,下杭路民居门厅和简陋的浴室
△2013年5月,下杭路民居
△2024年11月,下杭路
//04 上杭路
上杭路的开发要比下杭路晚一些,相比下杭路,上杭路的道路较窄,原来就没有店面,也没有通行公共交通。随着采峰别墅再次对外开放,稍显寂寥的上杭路也大概要热闹起来吧。
△2012年6月,上杭路
△(左图)2012年5月(右图)2024年11月,上杭路
△2009年8月,清晨清洗马桶的人
△2011年4月,上杭路
△2024年11月,上杭路
//05 隆平路
隆平路把整个苍霞片区分割成东西两半,隆平路以西的苍霞还是生活区,以东归入上下杭文化街区的管理范围。隆平路往北过龙岭顶就连上延平路和洋中路,往南连上支前路往江滨西大道。
△(左图)2013年8月(右图)2024年11月,隆平路
△(左图)2013年8月(右图)2024年11月,隆平路
现在的隆平路和上下杭一样是步行街,游客众多,道路整洁,店铺林立。一排店铺的招牌和店头旌旗的尺寸都是统一的,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对于「整齐划一」的追求真到了有些魔怔的地步。
△(左图)2013年8月(右图)2024年11月,隆平路
△2012年11月,隆平路
△2024年11月,隆平路
//06 龙岭顶
龙岭顶在大庙山西北的半山腰上,连接着隆平路和延平路。据说台江的老福州人流行一句话「买厝要买龙岭顶」,因为曾经的台江沿江到洪水季节常遭水淹,唯独地势高的龙岭顶安然无恙,还可一揽江景,所以当时的有钱人纷纷在龙岭顶置地建厝。
△(左图)2012年5月(右图)2024年11月,龙岭顶大庙山瞭望台
△(上图)2012年6月(下图)2024年11月,龙岭顶三眼古井
现在的龙岭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宛如一个巨大的工地。龙岭顶上有几处景观:大庙山瞭望台、榕树下的三眼古井、武圣庙、邓柳总政府庙,以后可以去看看。
△2013年8月,龙岭顶临时小戏台
△(左图)2012年6月(右图)2024年11月,龙岭顶
龙岭顶的牌坊正对着延平路,正面的楹联上联是「台榭花红意自如」,下联是「江潭水碧诗无尽」,以「台江」为嵌头,描述了旧时龙岭顶的山光水色。
我对福州的旧区改造最不满意的部分,就是对牌坊的改造。主导改造的人到底是为了图省事,还是纯粹因为审美有问题,要把龙岭顶的牌坊刷成不伦不类的丑模样。
△(左图)2012年3月(右图)2024年11月,龙岭顶牌坊
//07 后洋里
后洋里位于上下杭文化街区的东南角,现在正封闭施工修缮中。其实不用等它修好,我们就可以想见他到时的模样,肯定是既整齐,又干净,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少了人,少了有人在那生活的气息。
△(左图)2010年9月(右图)2024年11月,后洋里
△(左图)2010年9月(右图)2024年11月,后洋里
上一篇「消失的福州」我写了新港片区,有住过旧屋区的人在文后吐槽:祖辈发病救护车进不来时的绝望;家对面着火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救火;屋后的小河用来倒马桶……福州是有很多人住过旧屋区的,再回到那时的居住条件,我们可能连一天都住不下去。
人在美国的「Cindy Chen」留言:等到漂到地球的另一边才发现,原来曾经嫌弃的「老破小」才是心中最最温暖的火源。每当失眠的夜晚就假装自己睡在那个旧旧的木板床上,小窗户就能看到月光。有时候附近的猫咪交朋友发出吓人的声音,半夜了,爷爷还会起床驱赶猫咪。现在好了,家拆了,爷爷也走了,从此就真的是漂泊的人了。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怀旧?
声明:本文的照片均由林小栖拍摄,也都做了版权登记,如要引用请通过平话后台征得林小栖本人同意。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