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世代相传,在历史年轮中,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遗产刻下了属于自己的那段辉煌。精妙绝伦、富含哲理、妙趣横生……进入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古朴的气息,在现代化的生活文化圈里日益走红,捕获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芳心”,也打破地域限制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慕名而来的异乡客,不断在世界文化的长河里绽放光彩。
在北京,就有这么一处以非遗为主题的小四合院,院落不大,约200平方米,北正房、西厢房和倒座房,再加上另外一座共生院的倒座房间,一共四间屋室组成。不要小瞧这小小一隅,这里可是游客传统文化Citywalk(城市漫步)网红打卡点,也是周边居民时常光顾的场所。小院全年无休,每年举办的百余场文化沙龙和非遗展览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只要路过,皆可进门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这里就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的93号院博物馆,一个可以轻松步入的文化空间,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
“二八,二八,把面发。”蛇年春节前夕,山西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栩一大早来到了93号院博物馆。铺开麻布,放上小刀、剪子、发好的面团,摆好“核桃微雕面塑”“钟馗”“南极仙翁”等匠心作品,做着“面塑”直播授课前的准备。
蛇盘兔面塑
揉搓、缠绕,蛇形的身子做好了;滚、捏、剪、压、点,可爱的兔头也有了模样。
“这是什么?”“是蛇!”“像蛇但又好像是只兔子?”直播间评论区里的网友们泛起了疑惑。
“大家猜得都对!今年是蛇年,今天给大家的展示就是蛇盘兔的面塑造型。”很快,一个憨态可掬的蛇盘兔造型在苏栩的手中有了雏形,“有句老话说得好,蛇盘兔,年年富,在此我把新春祝福送给大家。”
“蛇盘兔,年年富,这个寓意好!”“学到了!”评论区,网友们为这样特别的非遗课程赞叹不已。
和苏栩一起直播的,是93号院博物馆馆长、民革北京市委会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蔺熠。他告诉记者,从小年开始,93号院博物馆将通过直播的形式举办“胡同小庙会”活动,每天请一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分享一个非遗项目,通过直播+现场互动的方式教网友们一起做非遗手作。
烙画葫芦、面塑、蛋雕、篆刻、女书……五天下来,网友们大饱眼福,“下一场直播是什么时候啊?”“明天讲什么非遗项目?”“你们这是在哪儿啊?可以去现场体验吗?”直播间一度被刷屏,这场小小非遗“连续剧”收获了各地非遗文化爱好者的热烈反响。
苏栩告诉记者,十年前93号院博物馆开馆的时候他就来授课了,十年间无数次走进铁树斜街,在这里与蔺熠馆长共同研发非遗探究式课程,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接触非遗、爱上非遗,让非遗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93号院博物馆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内,这里不仅是中华老字号的聚集地、北京早期商业的发祥地,也是士人与平民文化的交汇之地,更见证了京剧艺术的起源与传承。
“从我们93号院出门往右拐,到了101号院就是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出生的院子,出门左拐则是京剧谭派创始人谭鑫培先生的故居。93号院博物馆位居其中,可谓是‘京味儿’十足。”伴随着悠扬的京剧乐曲,蔺熠带记者走进了“不解纸缘”展区。
93号院博物馆内的非遗直播授课现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展台里,一排排古籍善本,散发着灵香草的幽芳,一片片泛黄纸页,讲述着表演艺术的本源。
“大栅栏是京剧的发祥地,1790年乾隆皇帝庆寿时,四大徽班进京都在大栅栏落了脚,此后昆曲、秦腔、汉调等不同的地方戏曲相互融合,慢慢地京剧就诞生、繁荣起来了。”蔺熠说,展出的这60多本古籍善本,以清代和民国为主,呈现了中国表演艺术的发祥与兴盛,十分珍贵。
现如今,大栅栏不仅古韵犹存,更是古今中外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地方。由此,蔺熠提出了一个思路,叫“街区即博物馆”,将大栅栏整个街区看作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活态博物馆,一间间像93号院博物馆这样的小微博物馆、一家家老字号的店铺、一座座名人故居和地方会馆相当于一个个展厅,融合文化、艺术、科技、商业和社区,着重呈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活化利用,帮助每一个走入其中的人发现一座城市美好的片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心灵成长的不竭动力。93号院博物馆自2014年开馆以来,十年耕耘,让蔺熠有了新的探索发现。
“我们一直在思考传统文化在今天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价值?经过二十年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十年小微博物馆的落地运营,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不仅能够充分滋养内心,更能够激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蔺熠认为,传统文化是激发生命力的动力之源。
“我很喜欢掐丝珐琅,一星期就能完成一个小作品。”炭儿胡同小学六年级学生张熙悦(化名)去年暑假参加了93号院博物馆的掐丝珐琅非遗教学活动,很快就被这项非遗技艺深深吸引。
因为家住得近,每次路过,她总要进来走一走看一看,打探一下有关掐丝珐琅活动的安排,“它带给了我充实感和成就感,每当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做非遗手作会让我感到内心平静。”
对此,蔺熠也深有同感。“我们如何去填充自己,使内心更加充实?这是这个时代中外共同面临的问题。”蔺熠说,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答案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扎染背后蕴含的是化学知识,毛猴背后是生物知识,风筝背后是物理知识……”蔺熠认为,非遗必须要让孩子们喜欢才能得到传承。在这样的理念下,93号院博物馆举办了1000多场非遗体验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非遗探究式课程,使孩子们能够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掌握多学科知识,培养出探索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这是蔺熠的梦想,也是他和他的团队努力和实践的方向。
文化,乃世界享有。“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小院里大大的LOGO墙上书写着蔺熠对未来的展望。近年来,不少非遗传承人走出国门,在海外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社交媒体上,有关中国非遗的视频,广受海外网友喜爱。蔺熠表示,未来十年,在做好国内非遗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会把目光投向海外,策划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爱上中国的非遗文化。
《团结报》2025年2月8日四版
作者 _ 吴姝静本期编辑 _ 许晨星 林紫文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