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道起于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举人坝,一路纵向北行,现阶段终到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青童庵村七家龙,全长36公里,路径地处中山梁子向斜山脊(华蓥山延伸余脉)与铜锣山背斜岭谷之间的缓坝中,也是由重庆中心城区连接四川省的第一条快速干道。南北大道共分三期建设,一期举人坝到兴隆镇约10公里,2016年通车;二期兴隆镇到茨竹镇四方碑约15公里,2021年通车;三期茨竹镇四方碑到高滩镇七家龙约9公里,2024年通车,历时八年,并预留了往邻水县坛同镇、椿木镇、合流镇以及县城的延伸条件。本期内容将通过图文方式记录南北大道三期四方碑与G210国道方家沟两处川渝边界点,另有高竹新区部分建设情况。
高北大道三期“四方碑特大桥”,全长400米,双向六车道,上跨武家沟(武映峡)
四方碑特大桥重庆主城方向(南)。G210国道在武映峡西侧的大面坡盘绕下山(中山梁子向斜),南北大道就直接跨沟架梁。当年建设时,此桥为三期控制性工程。
“半个小时便可以从高竹新区行驶到重庆中心城区,道路通车后我们回家方便多了!”
随着南北大道三期项目建成通车,工作在川渝高竹新区的陈女士对这条道路赞不绝口,现在她从公司回到家的时间缩短了一半,真正实现了成渝双城工作,同城交通。
与陈女士一样感同身受的还有住在渝北空港工业园、江北国际机场等地的居民们。过去,从川渝高竹新区开车到这些地方,因地形、路况等原因,50多公里的路程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两地之间一直存在着“近而不快”的问题。今年4月,南北大道三期项目实现正式通车,从川渝高竹新区到重庆中心城区的通行时间缩短至30分钟,同步将带动沿线千亿产值发展,有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共建重大项目,是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有力抓手,也是川渝携手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重要引擎。据悉,作为重庆主城首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城市快速道路——南北大道(三期)起于渝北区茨竹镇(南北大道二期终点),止于邻水县高滩镇石马河村,与省道208相接,全长9.97公里,采用双向6车道设计,自通车以来,已经成为连接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中心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该项目的建设完工可提升区域路网服务水平,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将大幅降低高竹新区企业运输成本,促进区域工业快速发展,预计年通行车辆将达到550万辆次以上。”项目建设方渝北城市更新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在项目建设中,渝北城市更新公司积极发挥国企担当,按照既定目标表抢工期,抓进度,立足主责主业,圆满完成了该项目建设任务,为区域道路交通完善、经济发展贡献国企力量。
近年来,渝北区围绕“1小时周边,30分钟主城、30分钟渝北、20分钟城区”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道路网络建设力度,强化对外交通能力,建成以机场为核心、水陆空轨多式联运的重庆交通枢纽。南北大道三期的建成投用,打通了川渝发展又一主通道,川渝路网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
未来,南北大道将持续促进川渝两地人文经济、科技创新相互融合,为川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① 。
武家沟地形风貌,所处川东缓槽里的台状低山,坡度缓陡均有,沟谷下方是一条小河溪,流至高滩镇汇入桥坝河。近年来随着郊野旅游大力发展,武家沟被文旅机构做了一番包装打造,改称“武映峡”,峡内拥有蓝莓种植基地(所属渝北区茨竹镇大面坡村)。
图右坡梁上,就是四方碑居民点,今属渝北区茨竹镇大面坡村1组居民点。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川渝省界并未以武家沟(武映峡)作为绝对划分,四方碑一带存在插花土地,在后续的探寻中发现果然如此。
南北大桥三期在四方碑与四川省邻水县交界,边界墙壁上印刻着重庆特色元素图案(如‘跨江索道、解放碑、朝天门大桥、大剧院’等),以突显文化视觉效应。
高竹新区诞生于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大背景下,所以相关宣传口号也得围绕这个国家级战略目标提出。
南北大道三期(川渝段)纵行在高竹新区及邻水县高滩镇东侧山腰缓坡间,其地势比这两地都要高。
南北大道四川邻水方向(北)
目前G210国道主线也已改走南北大道,不用去盘绕大面坡了。官方编号界桩仍设立在老国道途经的方家沟,而这里只有两块蓝底白字的地名标识界牌。
四方碑居民点内部。因此地有一座石碑,形状四四方方,故名②。当地村民们介绍:图中那栋白色外墙瓷砖房屋就是“四方碑”最早的所立之处,原碑据说被搬到了图右那棵大树下(有一片柑橘林)。那么以前的”四方碑”具体功能曾有过什么作用呢?村民们大都表示为“道路指向”(原碑上边是否标刻了地名未知),“而且还很大……”,但被土层掩埋太深,未能看到实物遗存。2020年茨竹镇改造新农村,遂在四方碑原址用方砖重新修造了一座地名标识碑,碑身外观与乡野环境质朴融合,很接地气。
四方碑北侧10米是“茶塘屋基”居民点。因房屋建在池塘旁,另栽了多棵茶树而得名③,亦属茨竹镇大面坡村1组。
四方碑居民点西侧,连接南北大道的机耕道路,已做水泥硬化。此路由重庆负责修建,图中前方与南北道路交岔口约50米路面由四川负责,但四川一侧进展很缓慢,直到最近(2024年12月)才算完工。那几盏路灯杆上还刻着“大面坡村”字样。另据当地村民指向,大致标绘了四方碑川渝分界点的辖境归属情况,如图所示。但并不是严格的界线,更存在较多插花地。
图中分界线南侧重庆渝北菜地种胡(蚕)豆,每年秋冬播种,次年春夏采摘。四川邻水菜地种萝卜,每年夏天播种,年底采摘,当前胡(蚕)豆正值孕育期,而萝卜已到了收获期,两种蔬菜从播种到收获,正好产生季节交替。图左堰塘也属于邻水。
天地图中的“四方碑”与“茶塘屋基”影像视角。四方碑南侧有较为明显的斜缓坡地处,就是武家沟(武映峡)。而此影像拍摄那会,南北大道仅修通至川渝边界点,三期北面(邻水境)仍是一条土石方路基。
百度影像图标注有川渝边界线(蓝色虚条),此图中未见南北道路基轮廓,却用双实线进行了走向勾勒。
从南北大道四方碑路段的一处崖线上,可眺望高竹新区全貌(西向)。远处即华蓥山岭脉,冬日天气欠佳,仅隐约能看到山体轮廓。待天晴或雨后,衬托云雾袅绕的自然背景,景观效果极具画面感。
前方为邻水县高滩镇,朦胧雾霾遮挡了远景视觉下它的真面目。南北大道在此分岔,通过一条连接线折行西南方向,接入高竹新区重庆路(新区内纵向路网),岔路口的老地名叫“芭蕉屋基”。如今也是高竹新区建成范围最北端,但从那堆已平整后的土石方来看,开发仍在继续。另外,土石方外露呈紫红色,属四川盆地特有的土壤类型。
科普小贴士: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着一种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这些岩石在风化过程中,所含的矿物质,如铁、铝等,容易氧化形成氧化物,从而呈现出紫红色。在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下,紫红色的岩石碎屑和土壤大量堆积在盆地内,使得整个盆地的土壤和地貌都呈现出明显的紫红色特征。四川盆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紫红色的表现④。
高滩镇位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南部,华蓥、铜锣两段平行背斜岭之间的缓槽中,往南紧靠中山梁子向斜(大面坡)。距邻水县城和重庆空港园区(双凤桥枢纽)均在45公里。长江一级支流——御临河水系.桥坝河蜿贯场境。清代嘉庆年间高滩兴场,以场北小溪(桥坝河支系)有一处悬流高达丈许,且直落成滩,故名“高滩”⑤。清代光绪年间因场设乡;民国1935年一度改镇,1940年与兴隆乡合组高兴乡,延续十多年后,1953年析分为高滩、七孔、子中、接龙4乡;1958年高滩、接龙两乡合组高滩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1994年撤乡升镇,北面七孔乡并入,2019年东面子中乡并入,形成现有镇域格局⑥。2011年“川渝合作示范园区”(高竹新区前身)便开始酝酿,2017年在高滩镇启动建设,2020年统一纳入“高竹新区”核心规划范围。
清代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版《邻水县志.卷一.市廛(chan)》(曾灿奎 刘光弟 编撰)对“高滩场”的文字记述。
芭蕉屋基路口北侧,由此再北行约2.8公里即到达南北大道现阶段(三期)终点——青童庵村七家龙居民点(原属棉花村,2020年并入青童庵村)。当进入四川后,道路旁边的文化元素展现,便出现了动物界著名萌宠——大熊猫,毕竟四川号称“大熊猫故乡”。图左远方是高滩镇一家水泥企业,也是该镇的重要经济支柱。高滩乡镇企业有“农机、粮食加工、水泥、采煤”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养殖业有生猪、耕牛、家禽。经济作物有苎麻、辣椒、茶叶⑦。
芭蕉屋基路口的标语墙,上面都标刻着关于高竹新区的一些宣传口号与规划定位。墙上那段“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话语,这是自高竹新区成立以来,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改革方案,即从管理、经济、税务、交通等各个方面打破行政壁垒,即能做到服务便民,使高竹新区“加强平台搭建,促进整体融合”,比如交通,2022年6月开行了由重庆中心城区直通高竹新区的20路川渝跨省公交车。
高竹新区获批设立以来,重庆渝北、四川广安两地按照“系统集成、重点攻坚”的思路,在跨省域党的建设、运行管理、经济发展、要素保障等领域积极创新,为我国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积累了经验。
跨省新区成天然“试验田”
“在川渝高竹新区成立以前,这里叫川渝合作高滩园区,主要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川渝高竹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大到投资兴业、拆迁安置,小到水电供给、个人医保,同一个园区里的两地企业享受的政策却大相径庭,这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事实上,受此类问题困扰的地方还有不少。纵观全国,不少地方行政区与经济区高度同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经济循环堵点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在跨省域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科技攻关等方面合作深度不够,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面临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阻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国家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改革使命。这一改革有利于建设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重庆市委明确将“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任务,纳入全市重大改革项目加快实施。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成为建设跨省域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的天然“试验田”。
“近年来,渝北区立足与四川广安毗邻优势,携手广安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跨省域改革经验,为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探索‘高竹’样板。”渝北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渝北、广安两地共派干部成立高竹新区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高竹开发公司,作为新区规划、建设、开发、管理的城市综合运营商;两地以对等股权方式分别注资5亿元,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原则,探索跨省投资、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双方跨省域一体编制新区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确保规划同图、计划同步、发展同频。
渝北、广安聚焦“就医就学先行”,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基地,优先规划建设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三级甲等医院等,如两地跨省设立具有全国首创性的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机构10余个;渝北与邻水县共建川渝首个跨省域医共体,加快补齐教育医疗资源短板等。
高竹新区建成投用供电、住房公积金、市场监管等跨省域服务机构,成功打通政务服务、公检法司、医保社保、水电气讯等领域办事服务通道,基本实现“办事不出新区”;挂牌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平台,并开通全国首条跨省12366热线、设立首个跨省“枫桥式”税费争议调解室,实现川渝两地53项税费政策执行口径、76项征管流程统一,为跨省域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税收经验⑧。
高竹新区还有一个定位:将规划打造重庆中心城区的卫星城。虽然南北大道通车了,但到重庆市区仍感觉距离较远。如果能修建一条类似璧铜、江跳模式的轨道路线通达高竹新区,使重庆与这里的通勤往来更加便捷,才能真正满足发展卫星城的各项条件,如通过产业转移,分流人口迁驻,并完善一系列功能配套等。高竹新区若要走到这一步,任重而道远。牵涉区域对接与联动方面,切勿“两头挑子一头热”。
宣传墙南面的地方文化元素,则引入了重庆市花——山茶花
高竹新区重庆路与南北大道西南方向连接线路口,老地名叫“富龙塆”,高竹新区目前暂时开发到这里(即今建成范围最北端),重庆路往北延伸段已做预留,称之“科创大道”。图左楼房为高滩场镇老街一带。
2021年初,个人第一次前来高竹新区探寻时,管委会办公点仅一座独栋小楼,那次探寻内容请搜索查阅本公众号2021年3月16日图文记录:《走进川渝高竹新区》。待时隔三年半再来,周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管委会办公点已修楼扩建,旁边还开设了一家高档餐饮酒店。高竹新区如今作为邻水县区域发展重心,以及对接重庆中心城区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组团,随着大量产业入驻与人口不断聚集,甚至还有会议、活动在此举行,首先就需要解决生活服务类配套(食宿购)。后续再引入医疗、教育、游乐等功能。
位于高竹新区管委会后侧(西北端)的科技创新基地,占地面积567亩,分为“产业孵化、科创孵化、配套服务”三大片。现在已经完成楼宇建设,并计划签订入驻“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高竹)人工智能实验室、重庆大学重点实验室、蜂鸟智造”等13个重点产业项目。计划2025年内陆续引驻开放⑨。
位于高竹新区东侧的公交车首末站点(图右,今属高滩镇平安寨社区),自重庆渝北双凤桥开来的川渝20路跨省公交就在这儿始发/终到。公交站旁边还用集装箱搭建了一座特色商业综合体——高竹里Box项目,虽然设计概念超前,但人流量与进驻商家都很少,规模也不算大,现仅有便利店和面馆。这里可远眺西侧的华蓥山脉轮廓。
位于高竹新区南侧,紧靠大面坡(属中山梁子向斜山脊,G210国道盘山路段)的方家沟,早年因方姓人家落户河沟旁聚居而得名。那这条河沟就是御临河支流——桥坝河,蜿贯邻水县高滩镇与渝北区茨竹镇中河场之间,长约18公里,部分河段还作为了川渝天然分界线(重庆境内称‘中兴河’)。图中红圈位置是川渝省界第6号界桩,立于2017年,同年前往华蓥山宝鼎图中,顺道进行过拍摄记录。
桥坝河(中兴河)为御临河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渝北区华蓥山,于广安市邻水县高滩工业园区入境,流经坛同镇百灵庙村,由高滩镇子中社区汇入御临河。近年来,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河湖长制工作各项部署,积极对接上游重庆市渝北区,建立健全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大力实施高滩镇污水综合整治、污水处理厂湿地建设等项目,桥坝河(中兴河)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效果,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⑩。
桥坝河与方家沟川渝6号界桩空间距离对应,6号界桩没有立在国道旁,而是立在了国道东侧约150米的坡崖地形上。界桩所靠近的崖壁上方,为常绿落叶/阔叶林树木植被,下方土坡间耕种有莲白、萝卜、莴笋、豌豆等新鲜蔬菜。边界点两侧基层建制归属: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面坡村VS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平安寨社区(原属乐游庙村)。
从6号界桩处回看G210国道方家沟川渝边界点,国道跨行了一座拱形老桥。2011年个人第一次前来该边界探寻时,周围都是一派原生态绿色田园景象,尚无城市痕迹。当前因高竹新区建设,G210国道也在进行扩能改建,边界点曾一度封闭,路旁到处停满工程车辆,整体环境显得杂乱。
方家沟川渝6号界桩北侧,左下角立有另一块关于政区边界法律条文的碑桩。图右远处白色房屋即渝北区茨竹镇大面坡村方家沟居民点。
从方家沟川渝边界点沿着G210国道开始盘绕中山梁子,沿途会经过大面坡村村委会办公室,约8公里即可登顶茨竹镇。现在南北大道三期通车后,从高滩镇、高竹新区前往重庆主城,走大面坡方向的车辆相对减少了很多。
民国某版《江北县全图》中对“大面坡”的位置标注,因坡丘面大宽缓得名。1953年之前,大面坡时属邻水县第四区高兴乡(今高滩镇)所辖。由重庆江北城(今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通往两路场以及四川邻水、大竹、达州的古道(江邻古道或渝绥古道)也要途经大面坡,从茨竹出场后,沿大面坡石板路径缓步下山抵达方家沟,再进入高滩场。如今大面坡一段是否还留存有古道石板,尚未实地考察,暂且未知。
1990年版《江北县民政志》一书中对大面坡村由邻水县划归江北县的文字记载(1953年2月2日)。当年仅作为四川两个县域之间的区划微调,却没想到几十年后又再度分隶于两省(市)。虽说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但双方所享受的政策、待遇、红利、资源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按照高竹新区宣传口号中的“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定位模式来发展,尝试打破省际行政壁垒,今后能否带来一些新改变,仍拭目以待。
文尾备注——
①“重庆日报”2024年10月28日专题新闻:《30分钟直达川渝高竹新区 渝北南北大道三期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②~③ 2020年《重庆市标准地名录.渝北卷.茨竹镇.四方碑/茶塘屋基》第66页
④ 公众号“地理牛”2024年12月13日科普文章:《四川盆地的紫壤成因》
⑤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卷.达县地区.邻水县.高滩场》 第622页
⑥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词条
⑦ 博雅地名网.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基本介绍
⑧ “澎湃新闻网” 2024年5月17日专题报道:《川渝这一跨省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⑨ 四川省国资委2024年4月29日官网报道:《川发园区加快川渝高竹新区科创基地项目建设》
⑩ 广安市水务局2023年3月23日官网报道:《广安、渝北携手开展跨界河流联合执法行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