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前。那时,这里还只是一片江中的洲地。
随着岁月的流转,长江的演变如同一位神奇的雕塑家,精心雕琢着这片土地。自宋代开始,长江主泓道逐渐北移,南岸的水域慢慢积涨成江边沙滩,并与江中沙洲逐渐连接,形成陆地。
直至清末,多个小沙洲合并为三个大沙洲,张家港的雏形由此显现。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张家港的地貌不断变化,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模样。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赋予了张家港得天独厚的优势。张家港港背依长江这一“黄金水道”,拥有着优越的地理和水文条件。
这里的岸线深直,深水贴岸,河床平稳,堪称天然的良港。而港口北面的双山岛,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为港口遮风挡浪,进一步提升了其优势。
1982 年,张家港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为长江流域首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1983 年,巴拿马籍“日本商人”号万吨货轮顺利抵达张家港,从此,张家港港踏上了迅速崛起的征程。
如今,张家港港的货物吞吐量约为 2.35 亿吨,外贸运量达 5500 万吨,已然成为长江沿岸最大的外贸商港。
说起张家港的发展,不得不提它独特的起源。张家港市原本是由江阴、常熟的一部分合并而成,曾被本地人戏称为“边角料”。
然而,张家港人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们凭借着团结拼搏、负重奋进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92 年初,张家港提出了“三超一争”的目标: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
这在当时看来,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张家港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仅仅 3 年后,他们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1995 年,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召开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将张家港市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张家港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在江边的“沙上”地区,许多地名中都带有“圩”和“埭”,这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人定胜天”的精神。
圩田通过改造低洼地,筑圩堤以抵御洪潮,实现了与水争田;埭则是建房的地基,后院多种竹子,形成一片翠绿的竹林。这里的水产丰富多样,“长江三鲜”闻名遐迩,蟛蜞豆腐更是江鲜中的极致美味。
往南走,离江渐远,江南的韵味愈发浓郁。在杨舍镇,一碗宴杨的焖肉面,让人回味无穷;在长春书场听一场评弹,仿佛置身于苏州城中,感受着那独特的文化氛围。
再往南,到凤凰的恬庄古街,街道河塘纵横交错,石板街被岁月打磨得光亮,耳边传来千年的河阳山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如梦如幻的水乡之中。
2004 年,张家港首次举办了“长江文化艺术节”,此后,这一盛会便成为了张家港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沿江城市中,张家港或许在文化和传统方面并非最为出众,但它却勇敢地肩负起了传承和保护长江文化的重任。
长江沿岸的多彩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2019 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金秋经贸周系列活动如期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经贸活动相继展开,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家港,这座从长江中崛起的城市,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它用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长江文化的滋养下,张家港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长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