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科技生物产业园区,建筑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现分北馆和南馆。

北馆以藏医药为主题 ,门票免费
1F 藏医历史展厅
1F 曼唐展厅
1F 古籍文献展厅
2F 天文历算展厅
2F 藏医养生展厅
B1 藏药标本展厅

南馆以藏文化为主题 ,也是其精华所在,门票60元。
4F 彩绘大观厅
3F 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
2F 藏族服饰厅
2F 藏族卡垫厅
2F 藏族建筑艺术厅
2F 藏族书法艺术厅

服饰展厅有安多服饰、康巴服饰、卫藏服饰、僧侣服饰四大类,展出了90多套代表性的服饰。

藏族服饰的基本特点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工艺精湛、材质考究。在色彩方面,以红、黄、白、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红色象征着勇敢、热情和吉祥,黄色代表着华贵、尊贵和丰收,白色则寓意着纯洁、神圣和祥和。
在材质方面,藏族服饰常用的面料有羊毛、羊绒、丝绸、棉布等。
在工艺方面,藏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剪裁、缝制、绣花、镶嵌等多道工序。
藏族服饰历史悠久、结构独特。材质有皮、毛、呢、毡、氆氇、棉和丝绸等,根据材质、功能、地域、官阶等分为不同的品类。藏族服饰是有着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特点,至今尚有装饰和实用的双重作用。在藏区素有“卫藏服饰细腻、康巴服饰粗犷、安多服饰繁复”的说法。各个藏区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藏族服饰异彩纷呈,结构、装饰、着装方式都有明显的区域性。

普兰女子服饰

这间展柜展示的是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的女子服饰,是博物馆收藏展示上百件藏族服饰当中最华丽的,也被誉为是世界上最美的藏服。2008年,普兰“宣”服饰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上千年前,洛桑王子有一位善良美丽的王妃,因不堪忍受其他嫔妃的妒忌,幻化为孔雀飞走。

当地百姓为纪念她而模仿孔雀开屏制成此服饰,因此,它也被称为“孔雀服饰”或“飞天服饰”。

整套衣服由头饰、肩饰、耳饰、

项饰、袍子、披肩和靴子所构成。重达20多公斤。

头饰和项链、耳坠,由黄金、白银、绿松石、珍珠、玛瑙等制成,

袍子则是由普兰当地绵羊毛经纺线、染色、编制等工序制成,披风由羊羔皮和丝绸布缝制,鞋子底部用牦牛皮和牦牛毛缝制、上面有手工刺绣的各种图案。普兰有12种不同款式色彩艳丽的男女服饰,目前保存完好的仅有8套,每套价值数百万。

安多地区服饰

安多地区主要是指青海(玉树除外)、甘肃、四川阿坝等地。安多藏族的服饰大体上可分为氆氇袍、羔皮袍、羊皮袍、羊毛袍和单褂等。
黄河沿边地区女子服饰

局部

背面

局部

贵德女子服饰

局部

安多地区男子服饰

安多地区女子服饰

局部

循化文都女子服饰

局部

背面

局部

宗喀地区女子服饰

背面

华热女子服饰

背面

甘南女子服饰

局部

背面

海南同德牧区女子服饰

背面

甘南合作女子服饰(左)
黄南同仁地区女子服饰(右)

局部

甘南玛曲女子服饰(左)
循化文都地区女子服饰(右)

局部

四川著?尔盖女子服饰(左)
贵南女子服饰(右)

安多地区女子服饰(左)
卓仓地区女子服饰(右)

青海湖北部地区女子服饰(左)
青海湖西部地区女子服饰(右)

青海湖周边地区女子服饰(左)
黄南雪朋女子服饰(右)

河南蒙区男子服饰(左)
河南蒙区女子服饰(右)

河东女子服饰(左)
河东男子服饰(右)

康巴地区服饰

康区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四川甘孜等地区。康区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区服饰习俗。康区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玉树男子服饰(左)
玉树女子服饰(右)

四川九寨沟地区女子服饰(左)
赛马、射箭服(右)

四川巴丹女子服饰(左)

昌都女子服饰

昌都男子服饰

卫藏地区服饰

卫藏地区主要指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服饰总体特征,从清代至民国时期区别不大。着装比较素净,服装配色较为淡雅。

拉萨男子服饰
拉萨女子服饰

山南女子服饰
山南男子服饰

山南女子服饰
山南男子服饰

林芝女子服饰·谷秀(左)
后藏地区女子服饰

那曲地区男子服饰
那曲地区女子服饰

尼珀尔女子服饰
不丹男子服饰

藏族鞋帽

佛教密宗灌顶骨饰

这是僧人服饰,外层装饰的是“佛教密宗灌顶骨饰”,为藏传佛教密宗大师在灌顶仪式或传授密法时所穿戴的服饰。

灌顶时金刚上师首先会佩戴骨制头冠,身披骨制帔帛,

腰间围系骨制围裙,手拿骨制手钏。骨质围裙早年以象牙制作而成,如今则用动物骨骼制作。

执事僧侣服

铁棒喇嘛服饰及铁棒

藏传佛教僧侣装束样式源于佛教世尊释迦牟尼穿的黄色袈裟、法衣和禅裙,因而各教派僧侣的装束样式大同小异。
但由于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历史宗教、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各教派僧侣的服装既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服装的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执杖喇嘛服饰

局部

格鲁派僧侣服(左)
希解派僧侣服(右)

觉囊派僧侣服(左)
萨迦派僧侣服(右)

苯教僧侣服(左)
宁玛派僧侣服(右)

噶当派僧侣服(左)
噶举派僧侣服(右)

局部

卡垫艺术

“卡垫”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一般在理解上,是指仲丝织物。“卡垫”是在“汪丹仲丝”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卡垫使用范围:一般的藏族家庭都在房屋内沿墙一圈或沿两面或三面墙摆成直角的木制底床,上面垫用各种毛或草絮装成的基垫,卡垫就铺陈在基垫上,供大家白天坐用和晚上睡觉,夏天过林卡或外出时,卡垫就直接铺在地上当坐垫。

卡垫局部

卡垫颜料

展板

藏经阁

经书墙

萨迦寺慧海经山,是公元 13 世纪法王八思巴时期,皆用金、银、珊瑚、绿松石、象牙、海螺、珍珠等粉磨的汁液在蓝靛纸上书写的藏文《甘珠尔》、《丹珠尔》以及历史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俗话说:“萨迦寺外墙倒了,慧海经山不会倒”。被誉为“经书墙”中最著名的是巨型典籍“大铁环经”为世界之最,因其上下夹板由珍贵木材雕刻而成,并安有8个铁环,又称“铁环经书”。

现代 曼扎

曼扎又称曼茶罗,是藏文音译,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曼扎盘为圆形,多层,每高一层,体积递减一圈,很像一座宝塔。曼扎细分有三身曼扎供,七堆曼扎供和三十七堆曼扎供;又有以装七珍八宝,在其中而为供养,有的是以粮食药材装其中来供养,甚至以泥土沙石装其中而为供养。不论何种皆以意观数之无量,物之珍贵为上。象征把整个字宙缩小在上面,加以实物,观想而作供养,是密宗迅速积聚福德与智慧的巧妙方法。
哲蚌时轮大佛塔

17-18世纪
镶银镂雕云龙纹铜质龙柄壶

清代
镶银镂雕云龙纹铜质龙柄壶

侧面

局部

局部

吐蕃时期
嵌松石立凤金头饰件

吐蕃时期
鎏金人物银饰件

吐蕃时期
鎏金缠枝花卉纹银饰件

吐蕃时期
鎏金嵌宝石连珠石榴花纹银馆饰

吐蕃时期
金质嵌宝石花卉纹带銙

四王金杯

此四王金杯分别锻捶着大唐、天竺、于阗、波斯四大国王举杯敬献美酒的场面。体现了吐蕃与周边国家之间友好交往、共同繁荣的景象。

金鸡酒壶
此金质鸡形酒壶造型独特、比例适中、做工精细。其鸡冠高挺、双足并立、双翼收拢,头流尾柄,构思及其巧妙。是吐蕃金银器之佳作,视为御用珍品。

吐蕃时期 黄金面具

吐蕃时期 玉马

吐蕃时期 玻璃瓶

玻璃瓶

玻璃瓶

13-14世纪
合金铜嵌宝石佛像底座

托佳

佳托是藏语,意为天铁,即陨石。陨石又分石陨石、铁陨石及石铁陨石。托佳就是铁陨石提炼之后的产物。因其能量勇猛刚烈,蕴藏着无与伦比的力量,藏族人民称之为“托佳”,即是“来自天上的铁”之意,多用来制造成金刚杵、普巴杵等法器。

托佳制作工艺的发源地被认为是古象雄地区和苏毗地区,后来流传到整个藏区,托佳种类繁多,有方形的、环形的;动物、几何图形、带扣、金刚杵、大鹏;还有吉祥图案、持金刚等神佛人物等图形。

藏族人民把它看作具有神圣意义的青铜物或灵验的护身符而须臾不离身。
主要用途:
其一,有护身作用,能防雷击。
其二,有避邪的用途,能防鬼邪作祟。
其三,视为装饰物,是作为一种装饰来佩戴。

青铜耗牛
1972年6月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西镇出土

正面

局部

舞蹈纹彩陶盆 复制品

藏族建筑艺术馆——寺庙建筑中的元素:
祥麟法轮

寺院大殿正面顶楼中央有铜雕鎏金祥麟法轮,个别寺庙装有双凤法轮,是佛教寺庙建筑的标志物,其意表达弘扬佛法。

中间的法轮象征佛陀讲法,两边的祥麟意为具备菩提心的信徒在听佛讲经。

鳌头

金顶四角飞檐一般装有四个张口怒视的铜雕鳌。鳌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能抵御各种邪恶,反衬建筑物的高贵和威严。
孔雀法轮

孔雀食用有毒的食物,并能够自我解毒,佛经中以此作为比喻来说明大乘佛教的菩萨能将贪嗔痴等毒嬗变为道用,从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屋脊宝瓶

宝瓶为寺院佛殿楼顶装饰物,由三部分构成。底下是莲座,中间是佛铃,顶部是长寿宝瓶,总体象征五种姓佛。

两边的命命鸟,叫声十分悦耳。

胜利幢

经幢象征胜利,置于寺院宫殿边角处,或大门上方屋顶处,是寺院、宫殿建筑重要的屋顶装饰物,是释迦牟尼战胜恶魔大军、征服整个宇宙的象征。

公元16-17世纪
嵌松石龙纹金马鞍

马鞍由黄金打造并雕刻了金龙,上面镶嵌了由神灵珍藏的9颗绿松石。它的坐垫由绸缎织成,上面绣着梅兰竹菊的图案。

公元16-17世纪
镀金铁雕云龙纹马鞍

朵巴尔

朵巴尔是藏语音译,意为供施替代物的模子。两面或多面凹刻各种人物、动物、器物等图案及文字,专门用它制作有各种形象的糍粑供奉神灵、布施鬼怪。佛苯诸教禁止牲祭,因此,用糟粑压制出各种动物来祭祀替代活的动物。
墨水瓶

藏族墨水瓶形似法铃或宝瓶,制作非常考究,喜用名贵材质,有金银羊脂玉,铜铁质地为多。雕琢精致,镶嵌宝石等。藏区还有笔墨师徒相传、父子相传之说。

藏族书法艺术厅

藏文书法

四楼彩绘大观厅

整个四楼展出的是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受国家版权保护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藏画作品,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包括藏族对宇宙形成的认识、历史、宗教、医学、艺术、民俗、文化生活等诸方面,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画作长达618米、宽2.3米,总面积1680平方米,重约1吨多,绘有唐卡700多幅,上下两边堆绣镶边图案3000多种。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卷是当代藏族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历时27年设计策划的,由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的400余位藏、蒙、汉、土族顶尖工艺美术师耗时4年精心创作完成。采用了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多种矿物和藏红花、茜草、大黄等植物为颜料绘制。

用藏、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卷首。

局部

海洋世界——远古时期,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生物进化

释迦摩尼佛

文殊菩萨

阴阳双修——男性代表智慧,女性代表慈悲

未来世界

生死六道

最内圈:有三种动物,鸽子、毒蛇和猪,分别象征贪婪、嗔恨及愚痴无明。
之所以用这三种动物来象征贪嗔痴,是因为它们具有明显的象征特征。有趣的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鸽子的确是性欲频繁的动物。毒蛇的嗔心最大,当嗔心生起使会分泌毒液。而猪,在许多文化和民族背景中,是愚痴的象征。鸽子和毒蛇都从猪的口中诞生,象征众生的贪婪和嗔恨,都源于愚昧的无知。也象征着贪嗔痴这三种负面心绪互相纠葛着,寓意贪嗔痴三种负面心绪是一切苦的根源。
第二圈:从内向外的第二圈有阴阳两半。这圈主要象征众生轮回六道的中间环节——中阴身和业果法则。
在佛教中,白象征善业,黑象征恶业。行善之人的中阴身是白色半圈中的生命,象征将来会投生到天、人等三善道;作恶之人的中阴身是黑色半圈内的生命,象征将来会堕落到地狱等三恶道。
第三圈:圈内有六个格子,象征六道。随着行善作恶的业,众生循环轮转在这六道中,承受着各种不同的苦,而不能出离。
最外圈:最外圈有十二个小格,里面分别是盲人、陶匠、老人等十二种图案。十二因缘是一套浓缩地描述众生如何被无明等负面心绪及业所控制,无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教法。
虽然六道轮回图不像曼陀罗等用来观想,但却展示了众生生死及解脱的全部关要,被称为“生命之轮”而被广泛流传。

马头金刚像——玛尔唐(红唐)

聂赤赞普——吐蕃第一位赞普
修建了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青年松赞干布(上半部)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下)

莲花生大师

布达拉宫

江河源头

藏族民间运动

藏族丧葬习俗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堆秀部分

堆秀部分

吐蕃杰出女性——赤玛隆

赤玛隆是藏族历史上从政的杰出女性之一,这位女性辅佐执政是公元7世纪未至8世纪初,中原地区恰逢唐朝武则天在位的时候。
赤玛隆是芒松芒赞的妻子,杜松芒赞的母亲。
在芒松芒赞执政期间,她曾经以皇后的身份辅佐朝政。
当她的丈夫去世后,他力排众议将自己的儿子杜松芒赞扶上了赞普之位,并辅佐其平定了贵族内部的断叛乱,剪除了实际的掌权者,噶尔禄东赞家族的权势,将权力重新还给了赞普。
而他的儿子去世之后,她又辅佐自己的孙子赤德祖旦登上了赞普之位,前后历经了3个朝代,掌权40年之久。

罗喉时轮

石刻《西部医典》

局部

局部

藏药标本

小丛红景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